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1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1例

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1例[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正常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笔者对我院发现的1例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正常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的鉴别及治疗能力,减少误诊。 [关键词] 妊娠;巧克力囊肿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 R71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a)-206-01 卵巢巧克力囊肿又称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是因子宫内膜“飘洋过海”、“移民”到卵巢内引发的一种疾病,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最常见的一类。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较少见,且因妊娠后的生理变化,增大的子宫会引起腹腔内脏器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临床表现发生改变。而部分先进的诊断手段如放射线、CT、MRI应用受限,故不易早期诊断。可导致流产、早产,延误诊断与治疗,给母婴安全带来不良后果。现将我院2008年12月发现的1例妊娠合并巧克力囊肿破裂病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已婚,30岁,因妊娠36+6周,孕1产0,突然腹部剧痛1 h未见红入院。孕妇平素月经规律,无明显痛经史,28岁结婚,末次月经2008年1月21日,于停经2个月时B超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合并右附件囊肿(4.8 cm×3.1 cm),孕期观察未做任何处理。在孕2.5~3.5个月时孕妇常感隐隐疼痛,未进一步检查,于孕4个月腹部隐痛自行缓解。孕4.5个月出现胎动。孕晚期较顺利。入院前1 h,无明显诱因地突然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2次,右下腹部呈持续性疼痛,逐渐蔓延至整个腹部,疼痛难忍,急诊搀扶入院,入院时查体:T 36.4℃,P 90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孕妇周身大汗,心肺未闻及异常。产科情况:腹膨隆如孕足月大小,板状腹,下腹部压痛明显,胎位触诊不清,多普勒可闻及胎心,140次/min,规律,阴道检查:宫颈管中等硬,未消失,宫口未开,未见红,未破胎膜,棘上3 cm,骨盆外测量正常。急查B超提示:单胎头位(存活),右附件区囊肿(5.9 cm×3.9 cm);血常规提示:WBC 9.0×109/L,RBC 4.18×1012/L,HGB 125.0 g/L,尿常规正常。以妊娠36+6周,孕1产0,头位,右附件囊肿扭转待查行急诊剖宫产+附件囊肿切除手术。术中透过腹膜可见黄褐色腹腔积液,边打开腹膜边吸腹腔积液,吸出腹腔积液约800 ml,子宫下段被大网膜覆盖,上推大网膜,子宫下段形成欠佳,以头位顺娩一婴,婴儿一般情况好。剖宫产术毕探查,右侧附件区可见黑褐色黏稠糊状物黏于右侧盆腔壁、大网膜、右侧子宫侧壁及右侧附件,不易擦拭干净,右侧卵巢增大约5 cm×3 cm大小,边界不清,部分于阔韧带后叶粘连,于该卵巢外侧方可见大小为1.0 cm×2.5cm的破裂口,形状不规则,并仍能看见从破口处流出少量黑褐色糊状物,该侧输卵管较对侧增粗,表面充血。术中诊断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行囊肿剔除术。术后病理结果:(右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恢复好。产后因新生儿母乳喂养,未对异位囊肿后期进一步巩固治疗。产后42 d复查B超示双附件未见异常。 2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周应芳等[1]报道本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5.7±6.3)岁。子宫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甚至手臂、大腿等处,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以卵巢宫底韧带最常见。其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为1%~30%[2-3]。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疾病发展。非孕期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多发生于经期前后或性交后。该患者破裂发生于妊娠晚期,囊肿较早孕前无明显萎缩,张力大,所处空间狭小,提示发现囊肿直径5 cm,建议于妊娠中期手术为宜。 [参考文献] [1]周应芳,吴北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因素的调查[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6):356-359. [2]张向美,肖焱平,姚章波.单侧巨大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0(9):69-70. [3]陈雪梅,全晓广,冯虹.腹腔镜下剥除卵巢巧克力囊肿后复发因素的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4):399-400. (收稿日期:2009-12-09)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