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熔古铸今济家国.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昌绪-熔古铸今济家国

师昌绪:熔古铸今济家国2011年1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一位老人缓步走上主席台,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鲜红的获奖证书,全场掌声如雷鸣般响起,但他依然笑得那么平静而坦然。 “中国高温合金之父”,这是国外同行送给他的称号,因为他,这一涉及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的核心材料在我国从无到有,并摆脱国外掣肘;也是他,开创了我国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倡导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相结合。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常常这样说。 他,就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 郑重承诺的背后,是改变我国空军实力和国际形象的巨大压力和没日没夜争分夺秒的实验突破。 时至今日,师昌绪仍然无法忘记47年前发生的那一幕。 196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辽宁沈阳,中科院金属所。师昌绪一家人刚刚吃过晚饭,正在轻松地聊着天。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空心叶片,你能不能做?我已经拿脑袋担保了。”门一打开,航空部六院的副总工程师荣科就急匆匆地冲进来说。 师昌绪有点发蒙,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老朋友荣科说的一定是飞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涡轮叶片。 47年后,讲起这段故事,他的表情很平静,讲述也很缓慢,但人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当年的那种惊心动魄。 当时,我国军用飞机制造用的是前苏联1959年提供的米格21图纸,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差异,我们的飞机有如“照猫画虎”,速度和承载能力远比不上前苏联的样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空军实力和国际形象。 改变,迫在眉睫! 困难无疑是巨大并难以想象的。当时除了美国,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能力做出空心叶片,中国大多数科研人员更是见都没见过。但见过美国样品的荣科认准了这条路,他的脑子里也早已有了承担这一重任的人选——师昌绪。 “我们都是学材料的,他了解我们的工作,认为我能做。”冬日的暖阳映射到身上,格外地温暖。师昌绪不经意地望了望窗外,思绪又飘向远方,“荣科拿着根据回忆画出的草图问我,美国有了,你敢接吗?” “美国人能拿出来,我们就能拿出来。”没有过多的迟疑和考虑,师昌绪当即做出了郑重的承诺。 “当时您心里很有底吗?”面对提问,师昌绪坦然地笑了,“没底。一点底都没有。” 就在这种无法形容的巨大压力下,师昌绪立即开始组织上百人的研究团队展开了试验。没日没夜、争分夺秒,一次次的试验,不时地陷入僵局,各种可能的办法和材料每时每刻都在师昌绪的脑海里“交战”。 苦心人,天不负。师昌绪带领课题组很快做出了第一片铸造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至此,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 在师昌绪的心中,个人荣辱系于国之盛衰,在美国时他就说“回去吃窝头我都愿意”。 “尽管时代背景变了,但爱国主义的内涵永远不会改变,个人荣辱系于国之盛衰。”这是师昌绪常说的话。 随着他的讲述,一幅跌宕起伏、精彩斑斓的人生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一位老人心系材料、情牵祖国的赤子情怀次第彰显。 1948年8月,师昌绪来到美国学习。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师昌绪就曾参与美国空军课题“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出色的成果。 但就在师昌绪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1951年,美国政府下令,所有来自“红色中国”的理工科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还没收了他们的护照。 师昌绪到处收集关于新中国的消息,并找同学商量回国的事。波士顿玛布瑞街457号——师昌绪的住处成为中国留学生的联络“聚点”。 他还把大家写的信印出来到处散发,“一封写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封写给联合国。以此控诉美国无理禁止我们回国的行为。” 50多年后,师昌绪谈起那段斗争仍然十分感慨,他甚至形容当时争取回国“犹如一场战争”。 他的导师柯恩也曾热情挽留,师昌绪如此回答:“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我一定要回去!” 没有经历过劫难的磨砺,不会懂得对于强国的期盼;没有他乡思归的漂泊,不会理解返回祖国的渴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救国强国,这个愿望在师昌绪的心里已经埋藏了太久太久。 师昌绪于1920年出生于河北徐水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但他平静的生活随着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而改变,17岁的师昌绪和全家一起逃离了家乡。 逃难的路上天天都要面对生死离别的场面。师昌绪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同行的人时常唱起《松花江上》,心中不免痛楚。 “当时就觉得中国被日本人欺负得不得了。”师昌绪说,终于等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我们又怎能不急迫地返回自己的祖国。 1955年6月,35岁的师昌绪终于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当被问及“您回国之后,发现当时的条件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会不会有些失落?”时,师昌绪如是说:“在美国时我就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