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沪剧人才断层-家乡戏面对演员荒
沪剧人才断层:家乡戏面对演员荒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善于反映现代生活,解放后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罗汉钱》曾经誉满京华,获奖连连;《星星之火》也在全国打响。这两个戏都被拍成电影,扩大了影响。《芦荡火种》和《红灯记》又被移植改编成现代京剧,戏中的阿庆嫂和李玉和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沪剧的发展还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成为上海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它以戏曲形式展示上海城市风貌和城市特点,保持上海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记忆。正因为如此,沪剧历来被认为是上海优秀地域文化的代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并公布,沪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然而沪剧这一具有重要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剧种,近年来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发展危机,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近年来人们把马莉莉、陈瑜、茅善玉、陈苏萍和华雯这几位获得过上海和全国重要奖项、在观众中享有很高声誉的优秀女演员称为沪剧舞台的五朵金花。继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筱爱琴、王盘声和杨飞飞之后,她们成为沪剧艺术的又一代领军人物。在她们的带动下,沪剧事业迎来了新时期相当一段时间的兴旺发展。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优秀沪剧演员青春不再,马莉莉、陈瑜都在60岁左右,超过了退休年龄,已渐渐淡出舞台。茅善玉、陈苏萍和华雯也均已45岁以上,有的已五十岁,虽然还在唱主角,但毕竟过了艺术的巅峰阶段,在舞台上活跃的时间不会太长。让人焦虑的是,与她们相比,目前沪剧青年演员的艺术素养功底和创造角色的能力普遍较弱,即使被当作尖子的一些青年演员也缺乏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难以在观众中产生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今天的沪剧青年演员队伍中,我们确实还看不到能够及时接班、有希望挑起大梁成为沪剧新一代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年轻人身影。
沪剧表演人才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尖子不尖的艺术功力上,眼下沪剧演员队伍日益萎缩、人数急剧减少的现象也相当突出。上海沪剧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演员近百,分成三个团。一团马莉莉、陆敬业、汪华忠和韩玉敏,二团陈瑜、诸惠琴、沈惠中、沈仁伟、张杏生和徐伯涛,三团茅善玉、孙徐春、徐俊、倪幸佳和吕贤丽,真是人才济济,行当齐全,各有各的演员阵容、艺术风格,实力都很强。近年来随着到年龄的演员一批批退休,戏校沪剧班来的毕业生本来就不多,又由于种种原因陆续转业改行出国,现在整个沪剧院只有演员25人,连组成一个团,维持正常演出也有困难。排稍大一点的戏,经常拉舞美队和行政人员当临时演员凑数。区沪剧团的情况更为困难,长宁沪剧团在编演员仅9人,年龄大多离退休不远。宝山沪剧团演员更少,目前只有6人。每次演出,都要忙着到处借人。表演人才的缺失匮乏造成阵容不整,行当不全,已严重影响了沪剧艺术的生存发展,成为各沪剧艺术团体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剧种自身的因素,也有沪剧教学、人才培养机制上的问题,同时与社会大环境大气候也是分不开的。
戏曲不景气市郊城市化造成招生难
近年来戏曲总体不景气,沪剧也不例外。随着市区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沪剧不得不把演出的基点放在市郊农村,在市区剧场演出场次相对减少。沪剧在上海的吸引力也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沪剧原来在大众、共舞台演出为主,这两个剧场拆除后,沪剧在市区已无固定的演出场所。沪剧在观众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弱,对这些年招生造成很大的困难。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连上海市郊的家长也普遍不愿意让孩子从事待遇不高淘汰率高的戏曲表演。其它剧种纷纷到外地设考区,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关部门却不允许沪剧出上海市招收学员。戏校沪剧班九九届招生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招了十四名,不仅人数少,而且生源质量不高,要从中培养拔尖人才自然难上加难。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能到上海毗邻地区招生,这一届沪剧班招满了30名,其中有不少外地孩子,生源质量也有所提高。
名师出高徒,当年上海沪剧团(今沪剧院)七四届学馆集中了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和王盘声等前辈艺术家担任学馆教师,基本功打得扎实,出了不少人才。现在沪剧院也花了不少精力,请退休的老演员、名演员给戏校沪剧班上课。但现在一些退休的名演员经常忙于参加民营沪剧团的演出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到戏校教课。而在职的演员人数本来就不多,要完成演出任务已捉襟见肘,根本无暇再从事教学。沪剧教学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业务教师,对表演人才的培养必然带来不利影响。
现在看来,沪剧办班招生间隔时间太长,也是造成演员队伍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从1974年上海沪剧团学馆招生,到1987年戏校沪剧班的开办,中间相隔13年。而1999年戏校沪剧班的再次招生,则是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