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让诵读唱响诗歌教学主旋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诵读唱响诗歌教学主旋律

让诵读唱响诗歌教学主旋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诗歌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合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既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进入诗的意境,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诵读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范诵、跟诵、自诵、美诵和歌诵,起到激情、悟情、入境和移情的作用,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 范诵激情 自诵悟情 美诵入境 歌诵移情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从诞生起到现在大约3000年,它一直是文学的主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人们有感于外物,情发于内心而形之于语言的,诗歌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精炼含蓄的语言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这是诗歌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诗歌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诗在诞生之初就同“歌”紧密联系在一起,《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尚书?尧典》也说:“诗言志,歌永言。”“歌”,就是通过声音的轻重长短顿挫的变化而表现语言,传达心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吟诵”也是“歌”的一种形式。当人们觉得用语言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用歌唱。可见,歌能让人们更充分地抒情言志。这便是我们现在称诗为诗歌的原因。既然诗与歌有如此亲近的渊源,既然诗自诞生起就可以用来歌,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诗歌的这个特点,倡导对诗的诵读、歌吟,让学生在诵读、歌吟中涵泳诗意诗情,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提高语言素养,增加文学积淀,培养高雅情趣。下面笔者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 一、范诵激情 教学步骤:了解《再别康桥》创作背景,播放《再别康桥》名家朗诵录音。 因为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别适合朗诵,所以很多经典诗歌作品现在都有名家配乐朗诵。这些朗诵作品,无论是节奏的停顿、语速的缓急、音调的高下、感情的表现,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运用,都可谓字字有情,声声入心,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学习之初,在学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听名家朗诵,通过听名家朗诵,调动学生学习品味这首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发生初次碰撞。 二、自诵悟情 教学步骤:学生自诵、跟诵《再别康桥》。 听了名家的诵读,往往会激发出学生自己诵读的欲望。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这时会有一种强烈的诵读冲动,所以接下来要让学生有自我诵读的实践。在这一步骤里,可以先让学生自诵,然后让学生跟诵。自诵的目的在于自悟,在于熟悉诗歌内容;跟诵的目的在于模仿,在于进一步的领悟。在名家的引领下,学生会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初步品味诗情,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诗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当然,学生也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和名家诵读的巨大差距,从而生出一种缺憾。这种缺憾,往往可以让学生生发进一步赏读诗歌的渴望。因为只有对诗情有了正确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声音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来,这就为下一步赏读诗歌奠定了基础。 三、美诵入境 教学步骤:鉴赏诗歌意象,体味作者情怀。 “美诵”重在“赏”,以赏导诵,旨在美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情志。大凡诗歌都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创造一种意境,通过意境来实现作者表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强调“思与境偕”“情与境会”,鉴赏诗歌而不“入境”,只能在墙外打转。诗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诗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意象构成画面中的境界,一个是诗人通过审美联想或想象所创造的画面之外的境界。画面中的境界,我们可以凭借诗人的描写“看到”;而画面之外的境界,我们却必须追寻着诗人的情思并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去揣摩,去想象。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景物画面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思意志,体会画外之境,就是通过画内之境感知作者的情感世界。简单地说,所谓“入境”,实际上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美诵《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作者写到的意象,构造诗人描绘的画面。通过默读,学生不难找出诗中运用的意象有“金柳”“青荇”“潭”“星辉”“夏虫”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诗歌的画外之境:作者把康桥的“金柳”写成妩媚动人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总“在我的心头荡漾”让自己难以割舍,魂牵梦萦;把康河的“青荇”写得“招摇”撩人,以至于“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而那榆阴下的拜伦潭,更是蕴育着五彩斑斓的梦想的“彩虹”,以至于使作者有了寻梦的强烈冲动,轻摇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