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对花》流传同宗现象
论《对花》流传同宗现象中国汉族民歌按音乐体裁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歌等体裁类别。这些民歌音乐的性质各不相同,传播方式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说来,劳动号子、山歌、风俗歌曲的地域性和个性比较强,其旋律与本地方言的语调结合得甚为紧密,多局限在本地区传唱;而小调则不同。由于它的结构比较规格,旋律通俗流畅,具有民间音乐的一些共性,唱词所反映的内容也多为人们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或社会生活题材,因此,易于向外交流传播。当流传到其他地区后,大多能“入乡随俗”,很自然地与异地的民俗、方言(乃至土语)等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唱,就可在新的文化土壤和生活土壤中扎下根来,久而久之,便被融合成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民歌,成为该民歌在异地流传的各种变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该民歌为母体的,拥有众多子体的同宗民歌的家族。这类流传于各地的同宗民歌小调比较常见,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孟姜女哭长城》、《绣荷包》、《茉莉花》、《对花》、《小放牛》、《小白菜》、《糊涂调》、《十里墩》、《割韭菜》、《卖杂货》、《补缸调》、《十杯酒》、《五更调》、《梳妆台》、《走西口》、《五哥放羊》、《光棍哭妻》、《妓女告状》、《尼姑思凡》、《花鼓调》等等。
中国民歌丰富多姿,它的的传承和发展犹如一条长河,从久远的过去流淌到今天,还要一直奔流向未来。同宗民歌不仅在每个时代有丰富的传统民歌,而且又在不断产生新民歌,这才使得各种民歌的同宗家族代代延绵不断地传承下去。
一、什么是“同宗民歌”?
“同宗民歌”概念,是由冯光钰先生首先提出,也是他首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虽然冯光钰先生的《中国同宗民歌》一书,在1998年才得以正式出版,但是,他所提出的“同宗民歌”概念,以及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对“同宗民歌”的研究,却早在10年前就已经发表了出来。冯光钰教授的《中国同宗民歌》,是一部对民歌流变和传播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也是他“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研究专题的成果之一。
冯先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变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坐标,纵向和横向的发展组成了丰富的音乐织网。纵,可以看出上下千百年的传承脉动状况;横,亦可了解派生情况纷繁传播的网络。这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各种类型中,由纵横传播而产生的“同宗”性质的音乐是随处可见的。音乐的“同宗”状态主要表现在由某个基本调(或称“母曲”、“母体”)从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与异地音乐融合而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或称“子曲”、“变体”、“又一体”)音乐群落中。这些有着亲缘关系的“同宗音乐”网络系统成员,犹如同一宗族大家庭的同胞一样,既有一定的血脉传承关系,彼此存在相像之处;又在代代繁衍过程中,产生一定变异,各有其特点。”音乐的“同宗”,在各种类型、体裁的歌种、乐种、剧种、曲种中的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但由某一基本调(母体)或音乐形态(含伴奏形式)派生演变出若干变体(子体)的特征却是相似的。
冯光钰先生在《中国同宗民歌》这本书中,把同宗民歌,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种是词曲大同小异。即唱词内容大体相同,曲调是在同一首母体的基础上,通过与当地音乐及方言语调有机结合,派生出与母体大同小异的变体,如《孟姜女哭长城》、《茉莉花》、《小白菜》、《放风筝》、《补缸调》、《梳妆台》、《糊涂调》、《瓜子仁》、《画扇面》等。
第二种是词同曲异。即各种变体的题材内容相似,曲调则不尽相同,如《绣荷包》、《对花》、《九连环》、《十里墩》、《卖杂货》、《尼姑思凡》、《走西口》、《五哥放羊》等。第三是曲同词异。各种变体是源于同一曲调母体,但由于大多数唱词是采取倚声填词而成,不尽相同,如《凤阳歌》、《八段锦》、《采茶歌》等。
第四种是框架结构相同而词曲各异,如《叠断桥》、《剪剪花》、《五更调》、《十杯酒》等。
第五种是衬词相同而词曲各异,如《莲花落》、《太平年》等。
第六种是框架结构及尾腔相同而词曲各异,如《银纽丝》、《花鼓调》等民歌的各种变体的共性主要体现在音乐结构及具有特性的尾腔上。
本文所要论述的《对花》这首民歌属于冯先生归类的词同曲异的同宗民歌这一类。
二、《对花》的流传历史
《对花》是中国耳熟能详的民歌,在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特别是北方诸省市更为普遍。在流传过程中,各地又有很多种称谓,如《正对花》、《反对花》、《十对花》、《十朵花》、《十二月花调》、《四季对花》、《猜花》、《献花》《散花》等。这众多的“对花”都是以猜花的方式逗趣取乐,大多采取男女对唱。有的还在“对花”中插叙历史典故。或抒发青年男女的爱情。
《对花》是明清俗曲中的代表性曲目。据近代民俗学学者李家瑞《北京俗曲略》(193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一书中的“对花”条中说:“对花相传是东北三省传来的,曲文中每段都是一问一答,所说的又是花名,所以称为对花。”他在文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