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设置应避免几个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应避免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应避免几个问题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科学与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复杂、很难说清,但仔细想想,很简单、很朴素。语文教学的目标自然是培养“语文人”。那么,“语文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换言之,“语文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认为,核心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这些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时常谈“语文能力”,这里的“语文素养”又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就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自然包含在其中。 我个人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即包括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两大方面。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是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后者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品质等。 既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要求,那么,语文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避免哪几种错误倾向呢? 一、目标泛化 现在有些人把语文课的地位抬得很高,功能开发得很全,“文以载道”自然不在话下,语文课几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什么都有。语文教师成了“博士”,语文课成了“博士课”。笔者曾经观摩过我市一些知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教师平常爱好读书、满腹才气,一上讲台,就高谈阔论,从皇帝说到总统,从哲学说到科学,从建筑说到音乐,洋洋洒洒、侃侃而谈。他们把自己的语文课美其名曰“文化课”,一些评课专家对此也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有深度”“有厚度”。 然而,从教学有效性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只关注了语文素养中非功用性的一面(而且也并不全面),却忽视了功用性的一面。凌空蹈虚有余,脚踏实地不足。 二、目标狭隘化 和第一点相反,只关注语文素养和功用性的一面,而忽视非功用性的一面。即使是功用性的一面,也仅仅指向应试,其他的统统被淡化甚至虚化。于是,语文教学等同于应试教学,考什么就叫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语文教学不是培养“语文人”,而是培养“语文考试人”,即培养会考试的、能得高分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教师干脆将语文教学练习化。个别教师认为,“语文练习化教学,就是采用练习的形式指导学生预读课文、理解课文、获得知识,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文章练习题目做完了,课文也就学好了。张志公先生晚年曾担忧地说:“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 学生喜爱语文,一是因为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料。而这样应试化、习题化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让学生汲取到非功用性的精神滋养,就连功用性的汉语言的优雅与魅力也享受不到了。这样的课即使效率再高,也不符合语文有效性的标准。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坚持“语文人”的教学目标,用全面的语文素养去培训学生,“鱼和熊掌”其实是可以兼得的:既能适应当前的考试,又能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因为一个语文素养良好的人,是不可能不会考试的,语文素养中包含了应试这一基本的素养和技能;同时,现在的中考、高考试卷,已经越来越能考出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了。 三、目标随意化 拿到一篇课文,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教,随意确定教学目标,没有一个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