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研究计画内容.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研究计画内容

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 【中文摘要】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概念從70年代發展至今持續演變。本文嘗試超脫過去偏向以「色煽腥」的新聞主題角度來理解其內涵的途徑,而改以「新聞主題與風格混合之後的呈現形式」,來釐清電視新聞如何以訴諸閱聽眾感官經驗的影像和聲音雙重文本,再現「電子資訊娛樂化」的過程。 本文根據電視新聞美學及電視新聞敘事等理論建構出一個感官主義「雙重文本」的研究架構。研究結果發現,東森S台《社會追緝令》呈現出「八卦式」電視新聞節目的風格特色,有超過八成以上的新聞主題和角度集中在名人、性或醜聞、以及宗教神怪等議題,訴諸閱聽人的感官刺激經驗。而《民視異言堂》和《華視新聞雜誌》則只有不到一成的感官新聞,但九成以上的非感官新聞集中在文化、民生、醫藥等主題,政治經濟類的報導不到一成,顯示出台灣「菁英式」與「普羅式」新聞節目的取材界線模糊。在影像鏡頭策略與後製視、聽覺效果各面向的製作手法上,《社會追緝令》大量採用類似電影拍攝或MTV手法的感官新聞包裹手法來製作新聞,與另外兩節目的感官主義呈現形式出現明顯差異。本文結論指出,電視新聞創新美感的追求,不應該也不必然要犧牲傳統新聞價值的追求;也就是感官主義的爭議關鍵,並不在製作手法本身,而應回歸到「新聞角度」的平衡與品味的抉擇。 中文關鍵字: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小報文化,新聞娛樂化 壹、研究源起 「感官主義」(sensationalism)是近代新聞學中,幾個最容易引起熱烈爭論的議題之一。只要有爭議性的大新聞發生,媒體如何一致性地以訴諸感官的新聞處理手法報導,極容易成為媒體批評論戰的焦點。不過,我們究竟要如何標誌這種「訴諸感官的新聞處理手法」,是「小報新聞文化」(tabloidization)?「狗仔隊新聞文化」(paparazzi)?「資訊娛樂化」(infotainment)?還是「感官主義」(sensationalism)?雖然這幾個新聞名詞經常被相互替置,成為彼此的代名詞,但是以系統性的研究方法探究此議題的傳播研究,相形顯得冷清沉寂。 事實上,訴諸感官的新聞敘事手法,並非後現代電視新聞的獨特現象。學者指出,早在十六世紀晚期的歐洲,就出現以聳動、煽情手法為主的新聞敘事詩歌。而不同時期的閱聽大眾對於此種新聞處理手法的不滿,也幾乎成為一種時代性的儀式(a periodic ritual)(Grabe, 2001)。因此,二十世紀後在傳播界出現的資訊娛樂化、八卦化、或者感官主義化等等現象,不應被視為後現代傳播的獨特危機。相反的,它應被置於後現代的歷史脈絡下,仔細檢視其意義與影響。 本文將首先探討「資訊娛樂化」的跨媒體、跨文類現象,以突顯電視新聞「感官主義」所處的媒介脈絡,並探究「感官主義」意涵從70年代至今的演變。其次,本文將從電視新聞美學以及電視新聞敘事理論,說明本文如何定義「感官主義」,同時藉麥克魯漢的觀點,闡釋作者為何由電視新聞的「形式」出發,從事「感官主義」的探究。這些理論提供本文建構一內容分析的架構,以比較台灣三個風格殊異的電視新聞節目如何呈現「感官主義」,並探討這些呈現差異的意義。 貳、文獻探討 電視新聞「感官主義」之意涵 台灣媒體報導政商影藝名流或社會秘辛等所謂「八卦新聞」類別已經存在數十年,但是2001年「壹周刊」在台灣發行後,「八卦新聞」文化日益高張。所謂「八卦新聞」,據說來自香港新方言,意指「愛打聽別人隱私,愛說是非,愛管閒事,樂此不疲,『謂之八卦』」(轉引自林思平,2002)。英美等地的媒介研究則以「小報文化」(tabloid)一詞來指涉此等非傳統新聞專業經營之報刊雜誌媒體。 檢視「八卦新聞」或「小報文化」的原始意涵可以發現,這兩個名詞主要指涉的是一種「另類新聞主題」的選擇,而因為其新聞主題選擇標準迥異於傳統新聞學的新聞價值,所以被原本標榜正統新聞文化的「主流」新聞媒體(尤指平面媒體)視為異端。例如學者曾以「更重視版面的符徵表現、新聞議題從硬性議題退卻到軟性議題、以及報導更多的小報化議題的污染過程」來定義「小報文化」(蘇蘅,2000)。因此,我們可以暫時推論,「八卦新聞」或「小報文化」標幟的是「異於正統新聞價值」的新聞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小報文化」的「小報」一詞,表面意指其對照於傳統報紙紙張的尺寸大小,但是也隱含學者所提出的另類「版面符徵表現」。然而有關這個符徵表現的文化,相較於新聞主題的探討,長久以來卻很少成為探究的重點。而後,當電視媒體也相繼出現類似小報報紙報導風格時,「小報」的概念被延伸到電子媒體,「小報電視(tabloid television)」一詞也應運而生。然而,報紙與電子媒體的特性差異極大,將此一源自報紙媒體的用詞直接套用在電子媒體之上,能否釐清電子媒體新聞文化的轉變,不無疑問。 80年代末期,「資訊娛樂化」(Infotainmen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