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曼陀及郁风苗子艺术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郁曼陀及郁风苗子艺术馆

郁曼陀及郁风苗子艺术馆粉墙黛瓦,两层楼的民宅。这座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郁家老屋静静地坐落在富春江畔,如今成为郁风苗子艺术馆。馆内收藏有郁风、黄苗子编著书籍30余种,书画作品40余幅,不同时期影像照片200多张,往来书信100多封。前不久,艺术馆正式免费对社会开放。 开馆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贺信。刘延东在贺信中说,郁风、黄苗子伉俪是我国当代卓有成就和影响的著名艺术家,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即投身于左翼文艺事业,在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中也贡献良多。在数十年艺术生涯中,他们始终坚持对艺术的笃敬信念和真诚追求,勤奋耕耘,硕果累累。他们的艺术创作、研究和活动响应社会进步的旋律,伴随时代前进的脉搏,演绎出独特、优美的乐章。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一直热心奉献社会,激励后学,多次将作品和收藏捐赠给美术馆、纪念馆等社会公益机构,将艺术成果回馈社会和人民。 1933年,17岁的郁风从北京到上海,师从女画家潘玉良,是美术界初露尖尖角的新荷。 已成为漫画界新秀的19岁的黄苗子,也从香港来到上海。郁风对他印象一般,“挺调皮,爱说笑话”而已。黄苗子却对她“印象很好”,觉得她“个高”,“气派很大,完全是目空一切”。郁风的气场令他刮目相看。 乳名“大风”的郁风的确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魄。父亲郁曼陀是法院庭长,他看重郁风的才气,省吃俭用,攒了一笔钱准备送她去巴黎学画。护照办好了,恶补了一个月的法文。母亲在漂亮的旅行箱里塞满了令妹妹们羡慕不已的绣花旗袍,她却毅然放弃这一难得的机会,开箱散衣,同郭沫若、夏衍去广州及香港办《救亡日报》。看着她飘然出门,母亲陈碧岑口占一联:“漂流从此始;怜尔已无家。” 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杂志发表了郁风的自画像《风》,同期刊登了黄苗子的插图,这是两人初次共同亮相,彼此并未意识到,他们今后有60多年的书画情缘。 次年郁风参加左联的话剧活动,在宋之的的《武则天》里出演武则天,虽从没演过戏,但她“艺高人胆大”,演绎出了一代女皇的文韬武略。 1937年,黄苗子、郁风都避难到广州,后又到重庆。 1944年5月,黄苗子、郁风在重庆举行订婚仪式,夏衍是证婚人。 50年代的“反右”运动中,郁风、黄苗子夫妇双双定性为右派,并经历了7年的牢狱之灾。“文革”时,黄苗子到北大荒劳改,郁风带着孩子苦守。在这身临绝境的岁月中,他们秉持着至圣的生命观,并没有对生活失去热情。 有一次,郁风为友人读了黄苗子从东北寄来的第一张明信片:“……穿过森林,翻过了岭,啊!好一片北国风光!”郁风笑出了眼泪:“你看他还有这个雅兴!还北国风光……” “右派”与冤狱平反后,郁风进入新的生活状态,重新拾起书法、绘画、写作等艺术活计,成为美术评论家、散文家、画家。她和苗子书画合璧,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1994年,黄苗子郁风在北京炎黄艺术馆推出了夫妻书画联展,距离他们第一次在上海《良友》杂志上的共同亮相,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在20世纪的中国艺坛,郁风与黄苗子这一对艺术伉俪相濡以沫,相携走过了60载艺术人生。对艺术的共同信仰与执著追求,是贯穿郁风苗子夫妇生活的一根恒久的生命线。 2007年4月,郁风因病去世,大风逝兮爱却永远飞扬在她的精美画作里。 “春生鹳山花草梦,儿家门巷达夫坊。”郁风的父亲郁曼陀是郁达夫的长兄。他的姓名叫郁华,字曼陀。 郁曼陀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职司法界。1932年到上海后任江苏高二分院刑庭庭长,主管刑事诉讼案。当时上海白色恐怖笼罩,郁华执法如山,正气凛然。他总是尽力帮助一些进步人士解脱险境。1933年廖承志同志被捕入狱,郁华坚决拒绝南京政府军法处的引渡要求,后经郁华等多人营救,终于被释出狱。为此何香凝曾作《春兰秋菊》图赠郁华留念。对为非作歹的日寇汉奸,只要落入法网,郁华总是严加制裁。因而他被敌人视为眼中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1939年11月23日清晨,阴雨霏霏,郁华在驱车去法院途中遭日伪特务枪击,胸部连中三弹,当即倒卧车中,以身殉职,成为我国司法界在抗日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第一人。1940年上海各界人士为他隆重举行追悼会,远在新加坡的郁达夫寄来亲手书写的挽联:“天壤薄王郎,节见穷时,各有清名闻海内;乾坤扶正气,神伤雨夜,好凭血债索辽东。”几年后的1945年秋,郁达夫也在印尼的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应了“各有清名闻海内”之言。郭沫若写有纪念“郁氏双烈”的诗句: 难兄难弟同殉国, 春兰秋菊见精神。 1947年4月,浙江富阳在鹳山东麓举行公祭,郁华的血衣葬于鹳山。郭沫若撰写了《郁曼陀先生血衣冢志铭》,并由马叙伦成书刻石。郭老的铭文是:“石可磷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凝血与山川共碧!”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