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4学年高二语文单课训练专题一第6课应用体验之旅(苏教版必修5)Word版含答案].doc

2014学年高二语文单课训练专题一第6课应用体验之旅(苏教版必修5)Word版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学年高二语文单课训练专题一第6课应用体验之旅(苏教版必修5)Word版含答案]

(时间:40分钟 分: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琥珀(bó)     稍息(shào) 亚热带(yà) 休闲娱乐(yù) B.挑战(tiǎo) 栈桥(zhàn) 龙门吊(diào) 卓有成效(zhuō) C.沼泽 (zhāo) 烟囱(cōng) 几何美(jǐ) 清新怡和(yí) D.脚踵(zhǒng) 船坞(wù) 厄运(è) 弥足珍贵(mí) 解析:A项中,“琥珀”的“珀”读pò,“休闲娱乐”的“娱”读yú;B项中,“卓有成效”的“卓”读zhuó;C项中,“沼泽”的“沼”读zhǎo。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穿梭  洪荒 审慎 异曲同功 B.铁轨 抽屉 跨跃 悲欢离合 C.极端 航标 沧桑 不甚入目 D.淤泥 班驳 雕塑 挥汗如雨 解析:A项中,“异曲同功”应为“异曲同工”;B项中,“跨跃”应为“跨越”;C项中,“不甚入目”应为“不堪入目”。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挡土墙,它们在不同时段完全或部分被水________。 (2)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________了的“单位”之门。 (3)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________。 (4)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将得以栖居、________。 A.湮没 埋没 淹没 繁育 B.淹没 湮没 埋没 繁衍 C.埋没 淹没 湮没 繁育 D.湮没 淹没 埋没 繁衍 解析:“埋没”,一指掩埋,埋起来,二指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句(3)即是“使显不出来”的意思。“淹没”,(大水)漫过;盖过。用于句(1)最恰当。“湮没”和“埋没”意思大致相同,但多用于抽象事物,比如时间。用于句(2)恰当。“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繁育”,繁殖培育。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中国承办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主题馆”,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新颖别致。 B.教师节期间,沪上出现的“买羊绒衫送家教”促销活动引发争议。不过,赞同者认为,这是商家促销模式的创新之举,应无可厚非。 C.电视剧《沂蒙》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它是为沂蒙人民树立的一座丰碑。 D.海地灾民哄抢救援物资,而正在街道上巡逻的美国士兵却熟视无睹。 解析:B项,“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此处应为“无可非议”。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 A.粤中造船厂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折射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而且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 B.水利部门根据防洪要求提出拓宽水断面达20米,这意味着所有古榕将遭到了厄运,而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C.歧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 D.人们通过增与减的设计,更艺术化地再现场地的故事,更戏剧化地讲述场所的精神,更诗化地揭示原址的生活和工作的情景。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折射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与“可以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调。B.“将”和“了”前后矛盾。D.搭配不当。应为“再现……情景,讲述……故事,揭示……精神”。 答案:C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 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