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国际化都市信任,全球贸易商和商品欧洲研究理事会支持项目.PDF
中国的国际化都市:信任,全球贸易商和商品
欧洲研究理事会支持项目(2015-2020 )
义乌是位于中国充满商业活力的浙江省的一个仅有200万人口的城市。然而却在从
阿富汗到叙利亚,从乌克兰到墨西哥,从英国到俄罗斯的贸易商人中以世界小商品
批发中心享有盛舆。记者们不仅为义乌
对于世界各地的消费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震惊,也为聚集在义乌的商人的多样
化组合而吸引。然而,尽管早已明了研究义乌这样的现代贸易枢纽对于全球化和锻
造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意义,义乌却尚未成为持续研究的焦点。“中国的国
际化都市:信任,全球贸易商和商品”是一个针对中国制造的低价商品贸易的综合
性的和比较性的研究项目,旨在提供全新的实证资料和比较研究。其研究重点是
对于在义乌这个全球化,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城市所进行的跨国交易的活动方式
。
通过对义乌以及由她通过网络与人,商品和知识流动所连接到的更广阔的世界的
深入调查,本项目将会产生关于由贸易促成的商品,实践,观念和身份的交流的
准确方式的突破性理论。该项目也必然是很是将产生突破性的角度上精确的方法
该项目必然是多站点和跨学科的,汇集了从事人类学,区域,商业和历史
的研究人员和和理论方法;它也将利用到法律,商业运输和国际贸易政策的专业知
识。
项目总体目
1:提供开拓性的关于全球低价商品的国际贸易的国际比较和相关调查。
2.
提供高质量的影响全球商品贸易者实践的社会群体,文化影响和历史遗产的比较研
究。
3. 提供对全球商品贸易至关重要的比如信任状态,社会关系,
德育工作,会计模式,风险管理,保安预算等方面的新的实证资料和分析。
4. 评估不同类型的商品对网络,社区,和实践的性质的影响。
项目设计
研究群一:贸易网络/社区。
主要调研和比较贸易网络的能力,技能,价值观和世界观。(1)调研阿富汗/巴
基斯坦在义乌和西亚和东西欧之间的贸易网络。(2)中东贸易人员在义乌和中国
其他城市之间的贸易网络。(3)俄罗斯和乌克兰贸易者利用黑海运输商品到俄罗
斯和乌克兰的贸易网络。
研究群二:商品。
主要比较不同类型的商品对于社会性,身份,经济实践,地理链接,
和日常生活的影响。(1)通过对印度商界在义乌,海湾地区以及印度洋沿岸的活
动的观察来分析中国与南亚之间的(非法)商品流动。
(2)通过对在乌克兰的越南信贷提供者和他们对金钱的看法的观察来调查货币兑
换和提供信贷作为有利可图的商业冒险的形式。
研究群三:贸易所在地背景。
这个集群将评估影响改变交易活动的性质的政策,历史,性别关系,和社会经济环
境的重要性。 (1)政策和贸易: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和市级政府在移民,科技,财
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以及他们在使义乌成为世界低价商品交易中心
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贸易和基础设施:通过对义乌和俄罗斯的特殊商品链
的观察分析国际边境制度和地方当局对贸易路径的影响。
(3 )性别和贸易。(4 )通过对在义乌的多种背景的贸易者来研究全球贸易和城市
街区。
研究方法
文档研究;面谈;观察;电子交流。
研究成果
(1)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义乌和国际商品贸易:信任,链接和社区” (
Yiwu and the Global Commodity Trade: Trust, Connectivity, Community )。
(2 )出版两大卷各研究群的研究结果。
(3)提供重要的新资料和新观点,
引发政策制定者在贸易,商业和移民领域中的辩论和实践改变。
研究人员
Professor M. Marsden, the PI (University of Sussex, Anthropology)
Dr Huiachuan Rui (Royal Holloway and Bedford New College, School of Management)
Dr Paul Anders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Professor Filippo Osella (University of Sussex, Anthropology)
Professor Caroline Humphre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ner Asian Studies Unit)
Dr Vera Skvirskaja (Copenhagen University, Cross-Cultural and Regional Studi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