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念之 世界膜科学领域里华裔泰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黎念之 世界膜科学领域里华裔泰斗

黎念之 世界膜科学领域里华裔泰斗父子情深 黎念之193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南湘潭。父亲黎烈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1926年先后赴日本、法国学习,获硕士学位。留学期间,曾任《申报》特约撰述。黎烈文还曾和鲁迅、巴金在抗日时期共同起草了著名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扩大了文艺界抗日救国的声势和影响。黎念之的母亲严冰之在法国留学时与黎烈文相识,两人于1932年结婚,当年生下黎念之,但仅仅两个星期后她就因患产后热不幸病逝。为了纪念严冰之,黎烈文给儿子取名为念之。直到现在,黎念之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把母亲的一张照片带在身边。 受父亲的影响,黎念之一直非常喜爱文学,然而由于父亲饱尝身为文人的清苦,所以鼓励黎念之学习理工科。 1946年黎念之跟随赴台大任教的父亲来到台湾,到了第九个年头他又将离开台湾去美国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化学系深造。当时他虽然考取了全额奖学金,但父亲还是心事重重。原来父亲仍然在为儿子的差旅费和生活费苦恼,对于黎烈文当时生活的窘状,好友巴金深有了解,他曾在黎烈文去世后的一篇文章《怀念烈文》中写道:“黎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教授,在台湾大学教书,并不受重视,生活也不宽裕。”为了儿子的出国旅费,黎烈文开始埋头苦干,翻译《红与黑》,那时他一边工作一边要照顾失去母亲的黎念之。 黎念之23岁时来到美国,在那个时候的美国并不像今天,中国人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刚刚来到美国的黎念之对父亲、对家乡思念至极,也许和几个中国留学生住在一起能够缓解这种思乡之情,但是早在黎念之去美国之前,父亲就要求他给学校宿管方面写信安排他与西方学生住在一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使得黎念之能够比别人更快地对西方的文化和语言得以适应。 1964年,32岁的黎念之在美国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是化工学科中第一篇研究高压下气体渗透高分子膜的文章,没想到这篇论文使他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黎念之的研究正好能够解决登月设备中有关应用膜技术方面的难题。于是美国政府立即聘请他担任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科学顾问,负责解决在压力下液体从聚合物薄膜渗透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问题。这使得刚刚三十多岁的黎念之在美国已经开始小有名气。黎念之激动地将此事写信告诉父亲。父亲曾经给黎念之定过一个目标,那就是他希望儿子在四十岁之前一定要有所成就。但黎念之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证明了在美国人当中,他同样能够成为强者。 液体膜的发现 在20世纪60年代,虽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一批华人依靠自己的奋斗在美国脱颖而出,并且享有世界声誉,但是偏见和歧视并没有那么容易消失。 1963年,就在黎念之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他永生难忘的事情。一位年轻的中国人在美国取得了如此的成就,自然心花怒放。他开着新购置的车横贯美洲大陆,在经过克罗亚多州时,他突发奇想,准备拜访一下克罗亚多州立大学,因为他听说那个校园很漂亮,并且有一批在化学界知名的教授。黎念之走进了这座美丽的校园并去拜访了化学系的系主任。系主任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他很慈祥,对黎念之的来访表示欢迎。黎念之向老教授表达了希望到系里教书的愿望,对方并没有正面回答黎念之,依然和蔼地对黎念之说:“年轻人,坦白地跟你讲,在美国,你的成就需要比我们一般美国人要大得多,才能让我觉得能够重用你。” 老教授的话对他震撼相当大,以前黎念之觉得只要做得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好就能够在此立足,但是这位系主任的一番话让他幡然醒悟。从此,黎念之无论在目标还是行动中,都要求自己不只是达到好的标准,而是做到最好,为此他总是在同样的学术研究和工作上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心血。 1965年黎念之在做一次寻常的实验中有了一个独特的发现,黎念之按照常规将油跟水两项放在一起,然后又放了一点表面活性剂。就在这时,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只见在水与油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圈子,这个小圈子从水下慢慢地升了起来,经过油下的时候,居然能够凹起来一层非常薄的膜。“我并没有在油跟水中间做这个膜呀”,黎念之观察着,自语着,惊奇着,一种更为强烈和奇怪的念头在他的心头升起。这个膜是不是可以拿来用呢?黎念之回想起来,在平常实验当中,他的导师乃至同事们似乎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这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惯常的实验,很多人都做过。然而作为科学家的特殊敏感性,黎念之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因为他联想到,固体膜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它有一些小洞、小孔,而现在这个膜正好可以解决小孔的问题。黎念之的发现很重要。他发现的这种不带固膜支撑的新型液体膜,可以制成乳状液,膜很薄且面积大,因此处理能力比固膜和支撑性液膜大得多,这一重大发现,使黎念之成为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