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道及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是精心收集的精品经典资料,值得下载保存阅读!

司马承祯道及术 司马承祯的道和术 一、帝王之师 唐朝的皇帝推祟道教、尊礼道土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玄宗、武宗曾亲受法箓,成为道士皇帝。唐武宗所尊赵归真邪术干政,臭名昭著;而玄宗所尊司马承帧、李含光师徒,却是有唐一代的著名高道。 据《旧唐书》,司马承帧(647。735),字子微,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出身于仕宦世家,饱读诗书却不肯做官,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二十一岁时出家当了道士。先居嵩山,以上清派第十一代传人潘师正为师。后游句曲山(即茅山)、天柱山、衡山等道教名山,长隐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于”,又号“天台白云”。“则天闻其名,召至都(按:指东都洛阳),降手救以赞美之。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峰钱之于洛桥之东。”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遣司马承祯之兄承讳赴天台山,奉旨迎请司马承帧。其敕文对司马承帧作了高度评价,并表达了他的谦恭之情:“……欲遣使者专迎,或虑炼师惊惧,故令兄往,愿和同来。”司马承顿抵达西京长安,睿宗在皇宫内向他求教阴阳术教。司马承祯却对他宣讲老于的无为之旨,睿宗对他更加钦敬。三个月后,“承韧固辞还山,仍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工部侍郎李适带头赠诗,对司马承锁大加赞扬,和诗者达三百余人。太于宾客徐彦伯将这些诗作辑为《白云记》流传当世,后佚。尚书右丞卢藏用在为司马承祯送行时,手指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处”,建议他不必回天台。因卢藏用早年隐于终南山中待时而动,被时人喻为“随驾隐士”,司马承锁回答说:“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表示出远离权贵的真隐情操。 司马承祯在长安期间,唐睿宗曾两次降敕对他加以赞扬,称他为“广成以来,一人而已”,并自称为“弟子。”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遣使迎请司马承帧至东都洛阳,并亲受法箓,司马承祯正式成为皇帝的师父。次年,玄宗移驾长安,司马承帧辞还天台。临行时,玄宗赠诗: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和城阙,异迹且殊伦。 闻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松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微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开元十五年(公元724年),玄宗再召司马承帧。住西京长安。司马承祯时年八十,又不愿久居长安,唐玄宗便让他就近于王屋山择地居住,题额阳台观,又令其妹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绍前往举办金策斋会。 司马承祯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去世后,唐玄宗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并令他的弟子李含光继任阳台观主,继续享受帝师的待遇。 二、上清之传 上清派是隋唐时期最大的道教派别,因其传承世系中多士族人物,故高道辈出。司马承祯师从潘师正,成为唐代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和杨、许、陆、陶一脉相承。 上清派的主要经典是《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这两部经典以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为前提,论述修道成仙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黄庭经》认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其修真的主要方法有存思、内视、咽津、叩齿、留胎止精、辟谷食气等。所谓“神”并非一种外力,而是人身各主要器官的官能之司。修道者在静修过程中,通过“心”的意念调节,发挥脏腑各种的作用,将元气集中于丹田之中,达到百脉畅通、返老还童的功效。《上清大洞真经》在《黄庭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修持方法更加明确。认为长生不老的关键,是要正确采集来自于虚空之中的九天元气、日精月华和阴阳之气。通过存想仙界之种种景象,念诵诸神名号,特别是高上虚皇道君之名——“三蓝罗波速台”,集中身心注意力,使明梁(即进入人身的元气)在体内流转,经由口鼻,通行于心(中丹田)、下户(下丹田)和玄归(即泥丸,上丹田),以达“天命长、人常宁”(即“三蓝罗波逮台”)之境。 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系统整理了上清派历代所传经典,将各种文献中论及修真的精华汇聚于《养性延命录》中,成为上清派修身养性的集大成之作。陶弘景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前人关于衣食住行的日常起居、思想行为各方面的一整套修持方法,还重点论述了上清派十分重视的气法。他认为人的生命本于元气,必须慎为保养。所谓“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强调服气的重要性。又说:“俗人贪于五味,不知有元气可服。圣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贪。知元气可服,故闭口不言,精气息应也。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律液乏。是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经过长时间的服气,将会在体内凝结成胎:“心中有气大如鸡子,内赤外黄,辟众邪延年也。” 陶弘景还开宗明义提出了性和命的关系,即通过“养性”达到“延命”之目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完成的。他认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是要求修道者以后天的保养去充分发挥先天的充盈之气,或弥补先天之不足,以达到长生的目的。同时,他又认为,人之言行和“养性”息息相关,时刻受到神灵的监督,不可不慎:“司阴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阴祸司阴白之于天,天则考人魂魄。司杀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恶言,司杀白之于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