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农业垦殖及环境恶化
明清时期农业垦殖及环境恶化
在古代,扩大耕地面积是应付人口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增长较快,为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一方面充分发掘现有土地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则大力垦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成为当时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明清时期,垦殖规模最大的山区是鄂豫陕交界处的荆襄地区。这里明初尚为荒无人烟之地,而后流民不断涌入,到明中叶已接近200万人,大量土地被开垦。明末清初,此地人口曾一度锐减。但康熙以后,四方流民再次向这一地区迁移,到乾隆末年,“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17)。在河湖纵横的地区,人们与水争利,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荒芜湖渚,先世所弗田者皆尽垦”(万历《荆州府志》卷3)。在鄱阳湖平原,当时湖区各县修筑的圩堤总数不下数百条,有的规模很大。如南昌县的富有圩、大有圩,首尾相联约30里,义修圩南北径20里,围约40里,皆为庄舍(光绪《南昌县志》卷6)。在洞庭湖平原和汉江平原,则到处兴建垸田。如监利县在明代中后期通过筑垸围垦,增加水田近万亩(康熙《监利县志》卷3)。
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则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为保证盐业生产,政府曾拨给灶户一些荡地以供柴薪。明中叶以后,“草荡多被势豪侵占,开垦为田”(朱廷立《盐政志》卷7)。由于泥沙沉积,入海口附近不断产生新涨荡地,人们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沙滩渐长,内地渐垦,于是同一荡地,有西熟、有稍熟、有长荡、有沙头之异,西熟、稍熟可植五谷,几与下田等,既而长荡亦半堪树艺,惟沙头为芦苇之所”(叶梦珠《阅世编》卷1)。沿海人民还采用沉放石块或修筑拦沙堤等方式,加快泥沙的沉积速度。据估计,在明清两代,珠江三角洲通过围垦滩涂,增加耕地面积达数万顷。 毕业论文
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在明代,东自辽东西至甘肃,驻扎着数十万军队,为提供军饷,朝廷大力推行屯田。明中后期,沿北部防线陆续筑起一道边墙(即长城),沿边一带广阔的草原不断得到开垦。如宁夏花马池一带,先前因缺乏屏障,“全无耕牧”,“自筑外大边以后”,“数百里间,荒地尽耕,孽牧遍野,粮价亦平”(张萱《西园闻见录》卷54)。清初,朝廷限制汉人到蒙地耕作,但每年春去秋回前往蒙地租种的汉人仍有不少。清中期以后,限制政策逐步放松,大量汉人遂在蒙地定居下来。到清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
明清时期,正是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垦殖,扩大了耕地总面积,提高了粮食和各种作物的总产量。但另一方面,由于在垦殖过程中缺乏规划,往往不顾后果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森林缩减。西北的许多山岭,在明代还保持着“林木葱茂”的景观,经过不断地垦殖樵采,到清代已是“牛山濯濯”。如祁连山脉的黑松堡,“昔则松柏丸丸,于今牛山濯濯”(乾隆《五凉全志》卷4)。秦巴山区原来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比年来开垦过多,山渐为童”(同治《房县志》卷4),“群兽远迹,石骨峻峰,向之蔚然森秀者,今已见其濯濯矣”(光绪《紫阳县志》卷1)。 毕业论文
二是水土流失。由于当时对山岭的垦殖多采用刀耕火种的粗放形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如在秦巴山区,“老林开垦,山地挖松,每当夏秋之时,山水暴涨,挟沙拥石而行”(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9)。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道光《建始县志·户口》)。
三是河湖淤塞。过度的土地垦殖导致河湖淤塞。这一方面是由于山区垦殖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大大增加了江河水中的泥沙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河湖滩地的围垦,了调蓄和泄洪能力。如湖广地区在明代前期“堤防坚厚,湖河广深,又垸少地旷,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所以“水患颇宁”(嘉靖《沔阳州志》卷8)。到明代后期,“水道渐隘,洪流冲突,无复疏导,则势不得不溃堤而入”(万历《荆州府志》卷3)。江南地区濒江濒湖去处,“种护堤茭芦以防坍塌,本为障水”,但势豪之家“不分河港宽狭,即种茭蒲、芦苇,占为菱荡、莲荡”,“甚者霸占滩涂,筑成塍围,因而垦为良田”,以致“水道日隘,为下流数十州县之害”(乾隆《苏州府志》卷7)。
四是沙漠扩张。明清时期,沙漠扩张的趋势日益加快。明朝一些地段的边墙,修建时离沙漠尚远,但后来沙漠不断南移,不仅边墙沦于沙漠中,甚至边墙以内的一些土地也大片沙化。这一方面是由于流沙不断移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垦殖破坏了植被,致使原来的非沙漠区变成了沙漠。如宁夏铁柱泉城始建于嘉靖年间,当时泉眼“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