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陇中干旱文化———以通渭文化研究为个案.docVIP

论陇中干旱文化———以通渭文化研究为个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陇中干旱文化———以通渭文化研究为个案.doc

  论陇中干旱文化———以通渭文化研究为个案 陇中是个地理文化概念, 就是指甘肃中部地区, 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定西市行政辖区, 包括六县一区, 以干旱出名, 贫苦甲于天下。如今, 陇中或定西已为一个以干旱和贫苦为鲜明标签的独特整体为人们所习惯和接受。文中的陇中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自然环境是一地文化产生的基础, 因而使得这一文化深深打上自然的印记。通渭是定西市的一个县份。它的干旱、穷苦在定西市非常具有典型性, 通过对它的文化的研究即可把握陇中干旱文化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 文中所研究的通渭干旱文化的承担主体主要是1980 年以前出生的人群, 这些人现在是通渭地区各个家庭的支柱, 经历了艰苦的岁月,精神中凝聚了通渭文化历史和现实的积淀;而且, 我所分析的通渭文化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   一、通渭的地理环境   通渭县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形以山地为主, 山峦起伏, 岭梁交错, 沟谷纵横, 川台错落, 复杂多样。通渭地处中国西北内陆,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 年平均降水量在400 ~ 540 mm 之间, 干旱少雨, 而且年际变化大, 极易造成旱涝灾害。   通渭是典型的农业县, 据1982 年全县人口统计, 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4 .1 %。厚实的黄土本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身处祖国的心脏, 也能享受充足的阳光, 于是这块土地似乎成了农业生产的好地方。可是天不作美。此地干旱频发, 雨水稀少, 而且年际分派很不均匀, 给农业生产以致命的限制。   自然环境是一个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天然基础, 自然条件能决定一个地方人们的生存方式, 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 弗思所说, 环境显然给予人类生活一种极大的限制。 由于极端贫困和艰苦的环境, 这些地方的人所享受的生活水平始终是最低的。以通渭为代表的陇中人的生活正是这样的情形。严酷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人们的性格, 艰难的求生让他们非常坚韧也让他们无奈而顺命, 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未来。   二、通渭文化干旱的特征   1 .传统教育的滞重   通渭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嫡传, 而且矢志不渝, 至今仍然是二牛抬杠式的精耕细作。通渭历史悠久。根据考古资料,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时为襄戎邑, 秦属陇西郡, 汉初为平襄县。所以, 这片农耕文明滋养的土地, 为古老的传统文化所浸透。儒学礼仪在通渭人心中扎根十分深厚。明、清时代, 全县考中进士8 人, 举人45 人, 武举57 人,贡生338 人。虽然在古代不能说文化多么发达, 但是无疑古文化的根基是深厚的。耕读生活在过去的通渭人心中成了理想的方式, 因而也深深影响着现代通渭人的思维。   但是这里的农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 这里的读书也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育, 干旱和贫苦都让它们发生了形变。遵从义理的通渭农人, 终年辛辛苦苦地劳作, 却往往遭遇的是可怜的收成, 甚至颗粒无收。十年九旱的天气象锁喉一样让他们绝望。他们在梦里也渴求清澈的水滴, 茁壮的麦苗。贫苦像影子一样与他们相随。这使通渭人对读书寄予了比其他地方人更多的厚望。历史上读书名就的人在他们脑中俳徊、口中传说。有条件的人拼命供孩子读书。生计窘困的人, 最羡慕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读书。读书被赋予了逃出苦海的意味。可是由于贫困, 人们的教育受到很大的限制, 1982 年,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县人口的49 %。   因此, 传统教育给予通渭人两样东西:一是对读书的高度认同, 这是通渭现代教育还算发达的群众基础。二是传统教育给通渭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明显。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 所谓 学而优则仕 。通渭人的单一的农耕生产, 干旱铸造的贫困的生活, 以及由此造成的闭塞守旧,让通渭人传承了传统教育的衣钵, 在他们内心将现代教育窄化。家庭和社会弥漫着官位文化的气氛。家长教育孩子:好好读书, 长大做官。社会上议论某个年轻人, 劈头便问科级还是处级, 对经理和教授却轻淡视之。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多数嗜官如命, 不少理工科的学生千方百计转行行政, 令所学闲置。身处行政的不少年轻人, 一心要做官,甚至不惜扭曲自己的人格。但是因为贫穷的缘故, 教育长期受到较大的制约, 做官的本地人相对少, 后进的年轻人往往缺乏关系可托, 做官的愿望很难实现, 他们便变得格外愤世嫉俗。   2.切肤之饥饿意识   通渭人的饥饿意识是自然的积淀。通渭地形以山地为主, 境内河流源近流短、水量小, 严重限制了农业灌溉。从全县范围讲, 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可是, 本地区降水稀少, 季节分布极不均匀, 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旱灾、雹灾、暴雨和病虫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这些灾害不绝于史。特别是旱灾。据统计, 在1957 至1979 年间发生春旱13 次, 平均不到两年发生1 次, 出现几率达57%;发生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