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课-蜀道难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docVIP

高中语文-第4课-蜀道难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第4课-蜀道难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蜀道/数典忘祖 秦塞/敷衍塞责 纯粹/地崩山摧 B.折本/冲波逆折 湛蓝/天梯石栈 参差/扪参历井 C.喧豗/毋庸置喙 巉岩/明珠璀璨 屏息/砯崖转石 D.峥嵘/铮铮铁骨 公允/磨牙吮血 咨嗟/千姿百态 答案:C 解析:A项,分别读shǔ/shǔ,sài/sè,cuì/cuī;B项,分别读shé/zhé,zhàn/zhàn,cēn/shēn;C项,分别读huī/huì,chán/càn,bǐng/pīng;D项,分别读zhēng/zhēng,yǔn/shǔn,zī/zī。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通”,沟通;B项,“绝”,越过,跨过;C项,“坐”,徒,空。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答案:D 解析:①与④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与③都是助词“的”。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是否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B项中白居易不是盛唐诗人,应为中唐诗人。 二、阅读鉴赏(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5简要赏析“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句描写的意境,并指出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4分) 答案: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起翻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是诗眼,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两句紧承上句写蜀道的“崎岖”。诗眼是一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一般情况下是动词。 6诗人送朋友入蜀,写蜀道之险,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还要写“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二句?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两句的作用。(6分) 答案: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前句写山上蜀道景致,后句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作了铺垫。 解析:在内容上可以结合这首诗的题目分析,在结构上可以从律诗的颈联——“转”句的作用上分析。 清溪行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7在诗的结尾,你认为作者创设了一种怎样的境界?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对于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来说,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向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落寞抑郁的情绪。 解析: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结合诗歌写到的意象:日暮、猩猩啼鸣。可见意境悲凉。作者的情感由“空”“悲”二字显露出来。 8请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两句为例,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清溪的清澈的。(4分)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过,倒影在清溪之中。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解析:这两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清澈的溪水比喻为明镜,将远处的青山比喻为屏风,诗人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影、鸟影都倒映在水中,可见清溪之清澈。 三、表达交流(10分) 9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前面形成排比,并与首句尾句相照应。(6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