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按经脉配穴法.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按经脉配穴法

治疗学总论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温故而知新 1、耳穴的规律 2、耳甲腔的耳穴分布 3、消化道的耳穴分布 4、以胃痛为例说明耳穴的处方原则 内容概要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第四节 针灸处方 第五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阴阳 三、扶正祛邪 一、疏通经络 针灸的疏通经络作用就是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经络的功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一、疏通经络 经络的功能: (1)生理方面: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行血气而营阴阳” (2)病理方面: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3)防治疾病方面: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均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其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二、调和阴阳 针灸的调和阴阳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达到的根本目的。 阴阳学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针灸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阳气盛则瞋目(失眠),阴气盛瞑目(多寐)”,根据阳蹻、阴蹻主眼睑开合的作用,取与阴蹻相通的照海和与阳蹻相通的申脉进行治疗,失眠应补阴蹻(照海)泻阳蹻(申脉),多寐则应补阳蹻(申脉)泻阴蹻(照海),使阴阳平衡。 三、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强盛所致。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一)补虚泻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达到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 另外,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 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也可起到祛邪的目的。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菀陈则除之”, “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菀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如由于闪挫扭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以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二)清热温寒 “清热”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 《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二)清热温寒 1.热则疾之 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风热感冒者,当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清热温寒 2.寒则留之 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 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