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喀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然:这样 识:明白 而:但,却 所以然:这样做的道理 内外不一: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过:过错 凡有见于中:凡是心里意识到 平居:平时 了然:清楚 忽焉丧之:忽然又忘记(亡失)了的现象 岂独竹:难道只是画竹才如此 操:作 与可是这样教我的。我却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却不能做到这样,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我不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时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的现象,难道只是画竹才有吗?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为:写 以遗:来送给 取:采纳,悟出 斫:雕斫 与:许可,同意,赞成 托于斯竹:把精神寄托在画墨竹上面 以为:认为 得:悟到 意:意蕴 岂独:哪里只是 子由写了《墨竹赋》送给与可说:“庖丁,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在这幅竹画上寄托意蕴,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画过画,所以只悟到了画中的意蕴。象我,哪里只是悟到了竹画的意蕴,同时领会到了画墨竹的方法。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解读第一段: 1、本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三层。 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③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技艺的精妙、深邃。 以竹的自然生长之态与“画者”人为割裂画与竹的自然关系对比,指出“画者”的荒谬——岂(复有竹乎)有此理!为亮出文同的正确画论主张张势。 ◆当时的“画者”作画: 节节为之 叶叶累之 违背生活 割裂自然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自然连贯——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少纵则逝 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 ◆文同论画: ◆苏轼体会: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 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 齐白石 解读第一段: 2、苏辙引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类比。 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 轮扁造轮→让齐桓公悟出读书只能从实践中体会 与可画竹→形、神兼备。 有道者 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贵重:自己并不看重自 缣素:白绢 蹑:踩踏 诸:之于,丝绢在 以(之)为:用这些白绢做 以为口实:把(它)作为话柄 贻人口实: 贻:遗留;口实:话柄。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话柄。 为:做,任职 遗:给 语:告诉 萃:聚集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人,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踩踏。与可讨厌这种情况,就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士大夫们流传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回来时,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写信给我说:“最近我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在附近的彭城,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该汇集到您那里去了。”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