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法学论坛 ·
对邱兴华案的刑法观察:知识体系与学者诉求的错位
高艳东
[内容摘要】 在邱兴华案中,由精神病专家所引发的学者诉求迷人而宏
大。不过,学者们表达的法治理想与邱案无关。刑法的知识体系将证明这些诉
求在导向是错误的,因为,在刑法上邱可以被法官不经鉴定直接认定为完全刑事
责任能力者,精神病鉴定的宽严与法治进步并没有关系,不能在没有仔细研读法
条时就作感性判断。法治的寄托不能远离作为法治基础的知识体系。
[关键 词] 精神病鉴定 法治理想 法官判断 刑法解释
一 、 迷惑与被迷惑:精神病鉴定背后的法治诉求与学者寄托
(一)始于专家迷惑:从专业争议到法治诉求
在任何一个国度,连环杀人或杀害多人的命案,都会引起社会恐慌和法秩序的颤动。我
国亦然,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多起恶性杀人案,如马加爵案、王斌余案、邱兴华案、贵州某
县长被灭门案等案件,都给扼腕叹息的公众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血色记忆。每个案件都可进
行多种解读,法律人关注的是,在类似案件中,精神病问题从微弱的提醒逐渐成为焦点争议。
在马加爵案中,“马加爵是否存在精神疾病成为辩论的焦点”oCI】在邱兴华案中,精神病
专家在媒体上频频预测邱可能是精神病。曾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精神病鉴定组组长的刘
锡伟教授第一个站出来认为:“仅就我能掌握的资料,这些情况已经非常明显。我相信很多专
业人员都看得出来,但他们不说。我咨询过北京一位权威的精神病学专家,他完全同意我的看
法。”[2]他为此还专门与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效道在北大就邱兴华是否有精神病问题开研
讨会。很多精神病专家随后响应,如中国司法精神病鉴定领域的泰斗、中华医学院医疗事故鉴
定专家杨德森教授指出:“我一生鉴定过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这种。普通的杀人案必定有杀人
动机,邱兴华杀了道长还可以解释为怀疑其与妻子有染,但他把和 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香客杀
高艳东,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1】 田雨、刘娟:为了生命的尊严一 马加爵故意杀人案审判纪实,资料来源:http://www.chinacourt.ore/pub-
lic/detaiI.php?id=112776,访问日期为2006年12月30日。
(2] 柴会群:《我不是为邱兴华一人奔走》,载 《南方周末》20o6年l1月30H第2版。
42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7年第 1期 (总第50期)
死,没有任何的犯罪动机,根本没法解释。邱兴华杀人后把人的心切成丝炒熟了吃,手段残忍
到这种程度,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行为范畴,已经不能用变态人格来解释了。”[3]法律人则紧
随其后把邱案升级,以隐含着诸多法治期待的声音呼吁对邱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南方周末》
等报刊更是以《试看邱兴华案的天下之 “大韪”》、《我不是为邱兴华一人奔走》、《邱兴华案对中
国司法改革的影响》等连续组文的形式把邱案从具体的精神病问题提升到法治标本的高度。
(二)公众被迷惑:刑事案件无法承受的法治寄托
仅仅是精神病专家关注还只能是一个学术问题,但这种专业争论很快就被浸染成重大
的社会话题。公共知识分子极为敏感地从中解读出人权保障和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方向性问
题。例如,有媒体评论员认为:“假如精神病司法鉴定确认邱有精神病或精神异常,司法判
决邱不受刑事处罚或减轻刑事处罚,那么中国司法将留下一个具有划时代进步价值的判例,
对中国未来的司法改革将产生重大的正面影响。”[4】贺卫方、何兵、龙卫球等五位法学专家
也推波助澜:“我们在此呼吁:一、从提高司法权威,保障基本人权以及被告人的辩护权角度
出发,立即对邱兴华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二、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本案,深刻反思现
行的司法鉴定制度,通过制度改造,将宪法所确立的保护基本人权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法律
制度上。”[5]法治的宽容性为人们开辟了多视角评价严重罪行的空间,取代了先前唯一正
确的杀人偿命式复仇呼声,这也曾经令人难忘地出现在王斌余案件中,不过此案仅是网民同
情民工犯罪的世俗性思考,与邱兴华案中的专家声音和职业参与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 ,就思考问题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而言,在邱案中表达出的浪漫理想只能被注解为法
治的幼稚。把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凌驾于需要规范判断的个案正义之上,偏离了法治的
本来样态。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