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PDF
第 33 卷 第 5 期 海 洋 与 湖 沼 Vol. 33 ,No. 5
2 0 0 2 年 9 月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Sep. , 2 0 0 2
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许炯心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提要 文中研究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与流域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水沙量之间的关系 ,并
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水文泥沙资料,建立了表达这一关系的经验统计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表
明 ,来自不同来源区的泥沙 ,对于入海泥沙 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来自多沙细沙区的每 1t 泥
( ) ( )
沙 ,输送入海的为 0. 85t 年系列 和 0. 72t 洪水系列 ;而来自多沙粗沙区的每 1t 泥沙 ,输送入
( ) ( )
海的仅为 0. 34t 年系列 和 0. 21t 洪水系列 。70 年代以来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 ,与多沙细沙
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密切关系。将文中的模型与已建立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
模型相耦合 ,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使不同来源区的水沙进一步减少
时 ,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
关键词 入海泥沙通量 ,流域来水来沙 ,流域系统 ,黄河
中图分类号 P343. 5
入海泥沙通量是构成地球系统中泥沙循环的重要环节 ,也是陆海交互作用过程的主
要影响因子。因此 ,包括入海泥沙、碳元素、磷元素和氮元素在内的入海物质通量的研究
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学者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入海泥沙通量均进
( )
行过研究 沈焕庭等 ,2000 ; 曾庆华等,1998 。
黄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沙河流。根据 1919 —1960 年的资料 ,在受到大型水库影响
之前 , 由上、中游流域进入黄河下游的悬移质泥沙量,平均每年为 16 亿 t ,其中 4 亿 t 淤积
( )
在河道中 ,12 亿 t 输送入海 钱宁等 ,1965 。据计算 ,全世界河流每年输送入海的物质为
( )
100 亿 t ,其中悬移质泥沙量占 62 % Mebeck , 1976 ,黄河每年输送入海的悬移质泥沙即占
总量的 19. 4 % 。可见 ,黄河的入海泥沙通量在全球泥沙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河流域面积为 77 万 km2 ,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和气候带 ,形成了不同的水沙来源
( )
区 ,表现出独特的水沙异源现象 叶青超 ,1994 。对于黄河这样一个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大
流域而言 ,笼盖全流域的暴雨十分罕见。降落于流域不同部分的暴雨所产生的洪水 ,往往
具有不同的水沙组合特征 ,进入下游之后的输移沉积过程也不相同 ,因而输送入海的泥沙
量也有很大差异。目前对于黄河入海泥沙的总量已经比较清楚 ,对于进入河口区泥沙的
(
输移、沉积和河口地貌的塑造均已进行了大量研究 张士奇 ,1990 ; 孙效功等 ,2001 ; 李泽
刚 ,1993) 。然而 ,对于不同来源区的泥沙对入海泥沙通量的贡献大小 , 尚未进行过研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20705 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水利部联合资助重大项目, 号。许炯心 , 出生于 1948 年 12 月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Email :xujx @igsnrr. ac. cn
收稿日期 ,收修改稿日期
© 1995-2004 Tsinghu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