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教案2.doc

2016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教案2.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马说》教案2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韩愈、伯乐与马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二、朗读指导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怎样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内养情感;外修语调、快慢、轻重、紧张舒缓;读时物我两忘,管他那般与这般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四、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3.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