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探究
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探究摘要:目的 观察申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240例急性期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取申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模式和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1)。且ADL、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可明显促进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生活能力及整体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1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175-03
脑梗死是目前我国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疾病,是日益严重的医学、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脑梗死的治疗研究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梗死问题将日益严重,现行常规脑梗死治疗模式已受到严重挑战。如何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治疗脑梗死的模式,是国家科技“十五”攻关课题之一,也是摆在神经内科医学工作者面前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选取2005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人120例,运用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其住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32岁~75岁(56.47岁±15.19岁);按人院时意识水平状态分级:意识清楚(I级)43例,嗜睡(Ⅱ级)29例,浅昏迷(Ⅲ级)27例,中度昏迷不伴脑疝(Ⅳa级)15例,重度昏迷伴脑疝(Ⅳb级)6例;面瘫110例,偏瘫且日常生活能力(ADL)Ⅲ级以下108例,失语49例;头颅CT示:基底节区78例,顶叶14例,脑室旁26例,额叶2例,左侧68例,右侧52例,多发性35例。对照组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34岁~75岁(55.87岁~15.43岁);I级41例,Ⅱ级32例,Ⅲ级29例,Ⅳa级14例,Ⅳb级4例;面瘫96例,偏瘫且ADLⅢ级以下106例,失语46例;头颅CT示:基底节区72例,顶叶18例,脑室旁21例,额叶3例,左侧63例,右侧57例,多发性33例。两组年龄、性别、意识水平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脑保护及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
1.2.1 治疗组 建立卒中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
1.2.1.1 中医药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脑梗死病理改变自拟中药方剂,急性期采用卒中利水逐瘀汤,治则:破血逐瘀、通腑利水,方剂组成:生大黄、当归、红花、桃仁、穿山甲、川芎、牛膝、蒲黄、参三七、枳实等,文火水煎服或鼻饲。每次200mL,每日2次,10d为1个疗程。亚急性期采用卒中复元活血汤,治则: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方剂组成:生黄芪、当归、红花、桃仁、川芎、鸡血藤、地龙、山芋、石菖蒲、伸筋草等,文火水煎服。每次200mL,每日2次,10d为1个疗程。
1.2.1.2 早期肢体康复治疗 原则上病情平稳(24-48)h后开始,在专业物理治疗师(PT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每天每例病人(40~60)min,每周6d。根据生物反馈技术原理,利用WOND2000-F神经功能重建仪康复技术,根据病人不同阶段、性质、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模式。通过病人的参与和配合,进行“运动再学习”的可视性训练。①重症病人采取“良姿位”,一般病人要求24h离床活动,定时翻身;采用小脑顶核仿生电刺激(ESFN),主要针对早期脑保护治疗,改善脑血液循环,激活脑保护机制,减少或降低中枢神经元衰亡的速度。②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活动顺序由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活动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疼痛为宜,同时,鼓励病人健肢帮助患肢活动,如双方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桥式运动。采用正反馈模式(PBF):主要针对运动障碍改善及提高肌力水平,诱导患肢的随意运动,校正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负反馈模式(NBF):又称为“松弛性训练”模式。针对肌张力异常增高,辅助活动训练和心理调节以达到逐步松弛的目的。感觉异常治疗(TENS):针对感觉异常,尤其患肢疼痛、麻木的神经促通治疗。③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保持30min,逐渐增加10度再训练,直到能床边坐起。④床边坐位平衡训练:正确的坐姿、从静态到动态平衡训练、躯干前后、左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