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浙江省仙居县慈善公益事业考略.docVIP

古代浙江省仙居县慈善公益事业考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浙江省仙居县慈善公益事业考略

古代浙江省仙居县慈善公益事业考略古人云:“日行一善,功满三千。”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仙居的慈善公益事业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仙居”,这个富有诗意的地名,本身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慈善故事。王温乐善好施、羽化成仙的故事,演绎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奇。宋真宗赵恒听闻后,龙颜大悦,于公元1007年欣然下旨,“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将“乐安县”改名为“仙居县”。翻阅各类史籍,我们不时感受到行善积德之风气盛行于古仙居,各类义举薪火不断、世代传承,铸就了生生不息的仙居慈善文化。 一、滥觞发轫之善举——佛寺救济 探究仙居古代的慈善救济活动,首先是汉唐时期的寺院慈善活动。史载,汉献帝兴平元年(194),佛教传入仙居,在县东十里的石牛之北,建造了有“江南第一古寺”之称的“石头禅院”。南朝至唐五代,仙居佛教进入发展的繁盛期。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仙居建成了显庆寺、三学寺、西宝相寺、净梵寺等四座名闻遐迩的佛寺。唐五代时期,新增广度寺、善音寺、万安寺等寺院堂观将近20所,颇具规模。 “风起于青萍之末。”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寺院经济的发展,“福报”、“修福”的观念渐入人心,它的社会功能逐渐趋向一种劝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仙居早期的民间慈善事业乃应时而起。和各地佛寺一样,仙居寺院和僧侣用来从事慈善活动最大经济来源是社会的捐助和施舍,主要善举包括济贫赈灾、施医给药、规戒残杀、劝修善行等。因此,在宋代以前,寺院僧侣和佛教信徒扮演了从事民间慈善事业的重要角色,是仙居民间慈善救济事业的发端。 二、亘古不变之善举——养老恤幼 进入宋代以后,北方人口纷纷南迁,作为后发地区的仙居得到了有效开发,加之得益于“文教之祖”陈襄的积极推动,“始开儒学之风”,使原来人烟稀少的仙居人文荟萃,迅速后来居上,这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 当时的官府采取了得力措施从事社会福祉活动,仙居出现了最早的官办慈善机构,首先表现在养老恤老方面。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中央政府推行居养令,诏令诸州府救济鳏、寡、孤、独、癃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者。在此背景下,仙居“在北门内县治之西北”,建立了“居养院”,这是仙居历史上第一个用来收养贫困老人的慈善机构。元代时,改为“孤老院”。明清时,又改称为“养济院”,建有10多间矮屋,为一些孤老、盲人、乞丐提供寄宿之所。 在重视“养老”的同时,官政颇为重视“恤幼”。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灾难频发,人口成为相当重要的社会资源。为此,官府出台了相关慈恤政策。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来自江苏昆山的县令顾震宇,作“五禁”通告全县以教民。其中首禁便是“禁溺女”,针对民间因“贵男贱女”、惜生女“婚嫁倾赀”而残忍地溺死亲生骨肉之陋规恶习,明令“如再行淹溺者,指名呈首,并取生婆一体重治不贷”。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县令余丽元“劝募城乡绅富”在“显庆寺西厢”创设了仙居历史上最早的“儿童福利院”——育婴局。 三、赈济灾黎之善举——仓廪制度 古代的仙居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水、旱、蝗、风、雹、雪等灾害的记载不绝于史书。面对频频发生的灾患,官府不得不采取一些“荒政”措施来救济灾民,以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 宋代,仙居地方政府重视带有慈善性质的赈灾活动,由官府建仓平赈灾民,使仙居有了开仓调粟、救济灾黎的仓廪制度。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官府用“朱文公之法”在各地乡社中设置了“社仓”,“置于各寺观,凡十仓”,由乡绅、士官以及儒生参与其事。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县尉王签建“养济仓”,“以给孤贫”。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县丞诸葛寅在“显庆寺左”建“平济仓”,“储雇役之赢以济民”。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县令闻人仲修在“酒坊巷东”建“慈济仓”,“贮三废寺之租以济贫民”。 清代,仙居官府主导下的“义仓”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均有了长足发展。清圣祖康熙二十年(1681),“顺天宛平贡生”魏国璘担任仙居县令,“四月任后以忧去”,但依然留下了一大德政——在“县治大堂东”建“常平仓”,规模庞大,“北廒二十间,东廒二十间,共储谷七八千石,岁饥则县主发粟平粜,俟年丰则采买邻县之谷以完其额。间向本县殷户平籴”。同治十一年(1872),在官府的推动下,城坊及一都至三十八都广设义仓,或设于士绅家中,或设于书院宗祠,或设于佛堂宫观。此外,官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义仓的管理,清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官府对遍布城乡的义仓进行了一次全面盘查。 四、崇儒重士之善举——兴学助教 自宋以降,仙居儒学渐兴、通经入仕蔚然成风,从官府到民间尤为重视兴学助教,无论是私塾义学、地方书院、学田学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