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乐文化重建应对新型城市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礼乐文化重建应对新型城市病

以礼乐文化重建应对新型城市病摘 要:雾霾超越了自然和气候异变的范畴,具有越来越鲜明的“城市病”特征,既与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也涉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感受,在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城市病。生产方式上的工业化和生活方式上的都市化,是导致中国城市雾霾病的两大现实根源。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应成为“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 关键词:城市病;雾霾;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4-35(3) 1 雾霾:从“诗境”到“城市病”的历史转换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雾失楼台”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诗意描述。但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这种婉约的古典诗境掺入了一种被称为PM2.5的现代成分之后,在雾霾中看不清道路、分不清方向、使人无法正常呼吸的现代化城市,摇身一变成了当代人猝不及防、惊恐万状的噩梦——城市雾霾时淡时浓,乍散又聚,且仍在持续。同时,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对城市本身的疑问、担忧和恐慌,正不断发酵和积淀成一种更可怕的“心灵的雾霾”,它不仅解构了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城市本质,也对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当代人构成了莫大的反讽。就此而言,这种雾霾已经超越了自然和气候异变的范畴,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城市病”特征。 雾霾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终风且霾”的记载,在历史上也曾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清人昭梿《啸亭续录》的“昼晦”条,其中就记有“路人皆不敢行”、“老妪佝偻为风吹毙”、“遗失幼孩”等事件。但与这些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城市雾霾主要是人类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发展规律的苦果。主要原因有三:一是PM2.5本身不是大自然固有的物质,它主要由工业粉尘、汽车尾气及其他城市环境中的废气构成。这表明,尽管我们仍沿用古代的“霾”字,但现代城市中的此“霾”已完全不同于古代社会的彼“霾”。二是雾霾的影响范围有明显的差别。古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很低,直到19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约1%。即使有雾霾,对分布相对疏散的人类的影响也有限。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和中国的城市人口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超过了农村,对于当今世界高度集聚的城市人口,雾霾的破坏力必然也会“魔高一丈”。三是雾霾造成的危害程度完全不同。在古代偶然出现的极端天气,尽管会造成人身威胁与财产损失,但其程度与当今城市雾霾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1952年伦敦大雾灾难曾一下子夺去了1.2万人的生命。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也是如此。有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城市有近35.8万人死于大气污染。而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据估算也占到中国GDP的7%。以“广州式黑肺”为例,1954年至1972年,广州肺癌的发生率较低,死亡人数仅为10人/每百万人;1972年至1980年代初,这个数字增加到20人/每百万人;1990以后,则高达50—70人/每百万人。 由此可知,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古代诗人笔下具有朦胧美的“雾”,已异化为直接威胁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全力应对的新型城市病。在某种意义上,与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就业和安全压力增大、教育卫生资金短缺等城市病相比,这种新型城市病在机理上更加复杂,既与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也涉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感受,所以在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城市病。再加上城市雾霾波及范围包括了华北、华中、江淮和江南地区,具有“扎堆出现”和“大面积爆发”的新特点,应对起来也更加困难和显得手忙脚乱。 2 深度解析:改造生产方式,更应改造生活方式 一直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突然遭遇所谓的十面“霾”伏,其实并不奇怪,而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具体说来,生产方式上的工业化和生活方式上的都市化,可以说是导致中国城市雾霾病的两大现实根源。 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是城市的命脉。工业化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必然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生态的严重透支和污染。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概莫能外。以能源为例,已故印度原子能科学家霍米·巴巴博士曾测算道,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每百年消耗的总能量不到半个Q(每Q代表燃烧33 000t左右的煤所释放的能量),目前每一百年大约要消耗10Q。[1]也就是说,在人类过去两千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大约有一半是过去一百年消耗的。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也可以参照这个公式测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已翻了两番,而按照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t标准煤[2],约相当于90 909Q,这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开发新能源的主要原因。但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据相关研究报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5—2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