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游戏活动方面的差异(2岁) 男孩偏好木块、运输玩具、能操作的物体。更喜欢与同伴和非家庭成员在一起。 女孩喜欢洋娃娃、缝纫、读书、画画、打扮,兴趣更广泛,比男孩更可能从事异性喜欢的活动。 3、社会活动方面的差异 女孩更早显示出只与同性别同伴玩耍的分组现象。女孩的组一般小于男孩的组,人数控制在2-3人。 男孩喜欢在远离成人的公共场所玩,女孩则倾向于接近成人。 男孩的社会交往常会涉及支配性的问题,“谁将成为领导?” 女孩更强调轮换制,保证每个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性别角色、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 2、儿童性别角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3、男女儿童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德)歌德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援助行为”、“积极性行为”、“利他主义行为”。 比较: 反社会行为:违法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是一种消极行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为乐、利他行为不断增多。 2、亲社会倾向在生命的早期就出现了,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形式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 3、幼儿亲社会观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不高,随着年龄增长,一致性增加。 4、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在不断变化,且存在 年龄差异,各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并不等速。 (1)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2)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异性次数接近;中大班指向同性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次数不断减少。 (3)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是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5、幼儿的同情心具有普遍性,年龄与同情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在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 。 (二)认知因素 1、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如利他观念) 2、儿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对他人是否需要帮助的知觉和认识的敏感性,儿童较难识别一些隐蔽的信号) 3、观点采择及归因 观点采择:站在他人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 归因:儿童把问题归因于他人控制之外时,更容易表现出同情和利他行为。 (三) 环境因素 1、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社会文化传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大众传播媒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四)情感因素:移情 移情: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亲社会行为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3、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 洛伦兹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构成要素:伤害意图 伤害行动 社会评价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依据意图或目的分类 敌意性攻击:主要目的是专门打击和伤害别人。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某件事物而做出抢夺、推搡的动作。攻击是一种手段或工具。 (二)依据行为的形式和功能分类 1、直接攻击: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2、间接攻击: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攻击。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及发展特点。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类型和表现方式的发展特点。 (三)学前儿童对攻击意图的认知及其对攻击行为调节的发展特点。 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基因 2、激素水平 3、气质 (二)社会认知 攻击性儿童(男孩)与非攻击性儿童之间存在一定认知差异。 1、攻击性儿童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识不全面。 2、攻击性儿童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攻击性儿童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儿童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识。 (三)环境因素 1、家庭的影响 (1)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方式。 (2)家庭成员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