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论文——隔震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震论文——隔震应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隔震在应用的可行性 学 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 级: 09土木一班 学 号: 姓 名: 刘付新 指导教师: 杨 予 隔震在应用的可行性 【摘要】 隔震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地震工程最重要成果之一,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但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对其成熟有效性和经济性等不够了解。通过分析相应的规范、标准和隔震工程实例在破坏性地震中的表现来说明隔震技术的成熟性,通过对已建隔震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对比,分析了隔震技术的经济性,结合隔震技术优点与框架结构的特殊的构造,提出在框架结构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框架结构 隔震技术 可行性 地震是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日本9. 0 级特大地震,印尼、汶川、玉树、新西兰等一系列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地震引起的破坏烈度超过了震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导致大量的建筑破坏倒塌。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与居民防震减灾意识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防震减灾性能更好的建筑来保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隔震技术是近代地震工程科技工作者为抵御大震而找到的一种有效措施。隔震技术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外,70年代后期,马来西亚的拉穆巴斯克小学、南非的开拜卢克核电站、法国的克拉瓦斯核电站等采用了多层橡胶的隔震结构建造;1981年,新西兰吾灵敦的吾立亚姆克林顿大厦是世界上首座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建筑;同年,日本松下清夫利用双重柱为隔震装置建成东京理工大学1号馆;1985年,美国加里福尼亚的福特赫卢可司法中心大厦为世界上第一次采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建筑。1986年,新西兰又利用隔震装置建成十层大楼。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也逐步开始应用隔震技术,当前,至少已有15个国家把隔震建筑直接应用到抗震结构中,世界上已经建成和正在建造的隔震建筑物已经超过4000幢。隔震建筑是在建筑物基础、底部或下部与上部之间设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地震时隔震建筑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上部结构基本保持弹性平动状态。目前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隔震支座有3 大类: 叠层橡胶支座,摩擦滑移隔震原件和滚动摆、滚珠、滚轴原件。其中叠层橡胶支座应用的最广,迄今90% 以上的隔震建筑应用该支座。隔震技术已趋成熟,经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工程试点和大震检验,证明其经济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比有显著提高,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本文中通过隔震技术成熟性分析、经济性分析,结合隔震技术优点等方面分析了在框架结构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对高烈度区的某采用隔震的框架结构住宅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技术成熟性分析 一项成熟的技术不仅要求理论上要可靠、实践上要经得住检验外,还要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随着材料技术、计算技术和非线性结构理论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完整的可以应用的实用隔震技术。近年来,基于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我国相继推出了详尽而严格的隔震建筑设计规范和隔震支座质量验收标准。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说明隔震技术的成熟性。 (1)、隔震装置成熟性 力学性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橡胶隔震支座竖向承载力和竖向变形作了严格的规定,保证了橡胶支座在地震作用下正常工作《橡胶隔震支座》标准要求说明支座即使在罕遇地震下达到最大水平位移,仍有一定的安全储备。耐久性:一般建筑的设计寿命为50 年,而《橡胶隔震支座》标准规定: 叠层橡胶支座应具有不小于76 内陆地震26 卷60 年的设计工作寿命。在工程领域天然橡胶支座应用已经超过了100 年的时间,因此隔震支座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橡胶隔震支座能足够提供结构使用期内的耐久性能。耐火性能:耐火性要求建筑发生火灾时,支座在一定的时间内仍要有一定的承载力。《橡胶隔震支座》标准要求对支座进行1 小时的燃烧试验,再冷却24 小时以上,测试竖向极限压应力和竖向刚度,与燃烧前数值相比变化率不应大于30%。 (2)、 设计、施工技术成熟性 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多了一个隔震层。隔震效果主要取决于隔震层的参数及设置。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确定隔震装置的位置及隔震装置与上、下部结构的连接处理是隔震建筑设计的关键。隔震层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与传统的抗震结构无太大差别,只是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由于隔震而相应的减小,在构造及计算处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