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一词义下词汇更替使用现象
同一词义下词汇更替使用现象摘 要:汉语词汇在同一语义下会出现词汇更替使用的现象,表示同一语义的词增多,增多的同时,旧词或者旧义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通过考察《左传》和《史记》位移动词中表“渡水”、表“到达”、表“去”的用词情况,可以进一步印证词汇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左传》 《史记》 位移动词 词汇更替
导师唐子恒先生曾经写过《论汉语词汇发展中的更替现象——以用词差异为例》,论述了“船—舟”“楹—柱”“田—猎”“启—开”“疾—病”五组词在两书中的运用,从而探讨春秋至西汉初年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笔者在整理《左传》和《史记》的位移动词时,深受启发,也发现了几组词在使用上的不同,由于本文选取的词都呈现了“由无到有”的现象,因此可以将其不同简单归结为两种情况:第一,表示同一语义的词逐渐增多;第二,有些两书共有的词在意义上并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词义发展演变的情况。
本文主要从语义相类的角度选择了三组词,在成文过程中侧重考察《史记》中多出的“新词新义”①。现就笔者掌握的材料作一简单梳理。
一、表示“渡水”义
表示“渡水”义,《左传》有“涉、济”,《史记》则有“涉、济、渡”。
“涉”在《左传》里有两义:一表“渡水”,另表“进入”。《史记》沿用了这两种用法,除却人名后,同时出现了表“经历”的义项。如:
(1)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史记·游侠列传》)[1]
“济”的本义“济水”是水名,作为动词“渡过水流”义的出现也较早,笔者搜集的《左传》语料就印证了这点。
(2)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左传·桓公十三年》)[2]
(3)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左传·闵公二年》)
当然,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济”也出现了其他用法,它在《史记》中除了作“渡水”义外,更多是用作表示其他义。
①作名词,表示水名、地名等。
(4)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史记·项羽本纪》)
②作动词,表示救助、帮助。
(5)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③作动词,表示成就、成功。
(6)分夹而进,事蚤济也。(《史记·乐书》)
(7)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史记·五帝本纪》)
④作形容词,表示众多。
(8)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史记·礼书》)
据《说文》,“渡,济也”,“济,济水也”,二者虽不互训,但至少可以证明,“渡”与“济”在语义上有共通之处。
相对于《左传》,《史记》新出现了“渡”。“十三经”中,“渡”只出现一次:“济,渡也。”(《尔雅·释言》)[3](P2585)“渡”作为训释词来解释被训释词,其规范性可能不及“济”,但在意义上与被训释的“济”几乎等同。除此之外,《老子》《庄子》《墨子》等古籍中也不见“渡”。
检索至汉代典籍,“渡”的使用明显增多,只在刘向《说苑》中就有17见。如:
(9)田子方渡西河,造翟黄。(《说苑·臣术》)[4](P74)
(10)呼谁能渡王者。(《说苑·善说》)[4](P479)
(11)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说苑·杂言》)[4](P716)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例是使动用法,不过总体上仍与“渡水”有关。在《史记》中,“渡”的使用也十分普遍,与“涉、济”共同承担“渡水”义。如:
(12)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史记·周本纪》)
(13)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据笔者观察,《史记》在表“渡水”义时倾向于使用《左传》不曾有的“渡”,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两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逐渐丰富而严密,“济、涉”在《史记》中表达的意义远比“渡水”丰富,都出现了词义演变的现象,演变的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它们二者的使用,新兴的“渡”也后来居上,在表“渡水”义时明显占有优势。它们在语言表达中的搭配逐渐趋于稳定。
二、表示“到达”义
表示“到达”义,《左传》有“及、至”,《史记》则有“至、抵(邸)、到”。
据《说文》,“及,逮也。”《左传》用其本义如“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引申为“到达”,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及”的“到达”义在《左传》中比较常见。《史记》里“及”作动词的用法有三种,如下:
①表“兄死弟继位”义。
(14)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史记·宋微子世家》)
②表“遭受”义。
(15)公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