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信贷产品消费风险感知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面向的消费群体逐渐向在校学生扩大,而其还未形成完整的消费观念而更容易陷入还款危机。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引入消费行为理论、风险感知维度理论模型等进行拓展,采用网络调研与实地调研并行进行实证研究。利用SPSS、AMOS工具构建高校学生对互联网信贷产品消费风险感知模型,建立风险评价体系,从产品、网购过程、物流、售后、交易以及还款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高校学生防范互联网信贷的消费风险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互联网信贷产品;风险感知;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2017.11.027
1引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不断向高校学生群体拓展,高校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吴婷艳于2012年提出大学生是数量巨大、收入有限但消费能力可观的群体,其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延展性,是互联网消费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众多电商平台推出不同形式的信贷产品,如我国两大电商巨头――京东商城和淘宝-天猫,先后于2014年2月及12月推出信贷消费产品“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此类产品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超前消费的更大可能性,其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也使其更为倾向于信用消费。然而,互联网信贷产品消费也有很多风险。2009年,蒋勇提出信贷消费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促进经济发展、建设诚信体系的同时,也造成赤字消费、盲目消费等风险。学生们还不起的巨额贷款,最终还是由父母承担。2015年,张小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归纳出金融法律法规、融监管体系、弱势金融群体及网络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监管体系滋生出许多不法借贷网络平台,其造成的后果不容小觑,如有大学生因无法还款而跳楼自杀,再如女大学生陷入“裸贷”风波受到威胁等等情况。
2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2.1理论基础
1960年,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首次提出感知风险的概念,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决策暗含对结果的不确定性。Cox和Cunningham对此定义的完善最为广泛认同,即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后会感知到不确定性和所引发结果的严重性。
此外,感知风险有很多测量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由Cunninggam(1967)提出的双因素模型,即“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结果的危害性”。1973年,Bettman应用了双因素加法模型,并将感知风险细分为固定及处理后风险。目前,该模型中两个因素相乘或相加的问题仍存争议。
2.2互联网信贷产品消费感知模型的构建
2.2.1风险感知维度划分
根据查阅的文献,2005年,李广辉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网络购物伴随风险、网络零售商核心服务风险、个人隐私风险和假货风险4个网购感知风险构面,并研究了年龄、学历、收入、触网时间和网购频率5个特征变量的影响;2007年,于丹指出除6个传统风险构面外,消费者还会感知到特有交付风险、服务风险、隐私风险及信息风险等风险。结合既有成果,本文归纳出高校学生对互联网信贷产品消费的6个感知风险维度,其基本定义如表1所示。
3.1调查设计
此次调查人群主要为武汉地区3所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在校大?W生,向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每所学校70份,共计210份)。另外,深入访谈方面主要采取一对一面谈的调研方式,共采访学生30名。调查问卷设计方面,根据面对面访谈中收集到的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的行为表述,设计的问卷为两部分,首先是统计大学生个人信息,包括性别、月生活费、年级等基本信息,然后是调查大学生购物心理、习惯、对风险感知敏感程度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10份,回收210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82%。
3.2数据分析
3.2.1基本信息分析
调研人群基本资料如表2。
对于上表中的数据,容易看出大多数学生每月生活费用在1000-1500元之间,且女性群体占比更大,这也比较符合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以及女性更乐于网上购物的特点。在信贷消费的种类上,数码产品独占鳌头,这一点十分符合年轻人对于数码产品的追捧以及跟随潮流的特点。
3.2.2均值分析和因子分析
对于大学生信贷消费风险感知方面执行SPSS19.0均值分析。
从均值分析的结果能够看出,消费者在进行相关的信贷消费时,最大的感知风险来自于L5、L2和L14,从这里可以得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以及相关风险的顾虑较大,而对于物流配送方面没有较大的担忧。另一方面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和还款风险有一定的担忧,售后服务主要包括产品的修理、退换货以及店家售后服务的态度,消费者遇到的还款风险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