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习俗和写作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社会名士41人至此修禊。一群名人雅士,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郗昙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作序325字,以记之。 第三课时 1、思考: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由乐转痛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以“悲”为抒情基调,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有乐转悲。 一、探究阅读 2、思考: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3、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学生举例,互相交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 (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 (阮籍《咏怀》)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生命不长,人生不可不努力。 4、讨论: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二、拓展阅读:试比较史铁生与王羲之对生死认识的不同之由。 史铁生论生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王羲之论生死:死生亦大矣。 为何“乐观”与“忧愁”? 时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 三、作 业 一、背诵全文 二、小练笔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 ——周杰伦《兰亭序》 读《兰亭集序》,你读出其中的哪些美?请用你的妙笔,抒写你的发现。 点拨:不妨从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