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贰、辞赋的定义
貳、辭賦的定義
一、「賦」的本義
詩、詞、曲、賦乃我國正統之韻文。自來文人談論我國文學史之時,在詩經與楚辭外,莫不以漢賦與唐詩、宋詞、元曲為分庭抗體之文體,各為一時代之文學主流。時至今日,詩、詞、曲一類之韻文,雖亦漸漸失去文壇主流地位,仍有人在欣賞它,研究它的源流及篇章。而若欲窺賦之梗概,還須先行了解「賦」的定義。
「賦」字之本義,依古籍所戴,可分斂租、點兵及授給三種本義。
(一)賦為斂租之義
「賦」者賦稅也。〈急就〉篇:「種樹收斂賦稅租。」注:「斂財曰賦。」
賦為計口出錢也。又〈禹貢〉:「底慎賦財」。《左傳》哀公十五年:「量入修賦。」昭公十四年:「鄿子產作邱賦。」服虔注:「賦此一邱之田,出一馬三牛。」
又《公羊傳》哀公十二年:「用田賦。」注:「田賦謂一井之田。」
以上所說諸「賦」之義,皆指斂租而言也。
(二)賦為點兵之義
「賦」者兵也。《論語?公冶長》:「可使治其賦也。」注:「古者以田賦出兵,故謂兵為賦。」又《周禮?地官》:「以任地事而令貢賦。」注:「謂出車徒給繇役。」
《左傳》隱公元年:「敝邑以賦服。」注:「賦,兵也,以田賦出兵,故謂之賦。」
又《論語》:「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孔安國說:「賦,兵賦也。」
以上諸賦之義,皆指點兵而言。
(三)賦為授給之義
賦者給與也。《漢書?哀帝紀》:「皆以賦貧民。」
又賦者取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賦納以言。」疏:「取人納用以其言。」
賦者授也。《國語?晉語》:「賦職任功。」
賦者布也,《詩?大雅烝民》:「明命使賦。」則布即班布之意。《後漢書?寇榮傳》:「榮上書曰:『如臣犯元惡大憝,足以陳於原野,備刀鋸,陛下當班布臣之所坐,以解眾論之疑。』」又《說文》段玉裁注:「經傳中凡言以物班布與人曰賦。」
以上諸「賦」之義,皆為授給之義。
由上「賦」之三種本義看,賦即斂租賦納、點兵之義,而縯生為賦與鋪陳之義也。蓋古代收納民賦時,必按件點過,而點兵則以田賦為準。此即斂租與點兵二義的綜合。但君主所授與人民之事,亦稱為賦也。
二、「賦」字在文學之定義
「賦」字之用於文學,乃六義之一。《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詩經》大序本其說謂:「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注:「風,言賢聖治道之遺化;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勸之;雅,正也,言今之正,以為後世法,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孔疏:「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大小不同,而並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故得並稱六義。」由此可見「賦」字之應用於文學之所本。
賦字在文學之用,乃指「不歌而誦」之謂也。
《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登歌能賦,可以為大夫。」又說:「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諷;咸有惻隱古詩之義。」
又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說:「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體物寫志也。」又說:「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鍚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
又漢劉熙《釋名》說:「詩之者,志之所之也。興物而作謂之興,敷布其義謂之賦;事類相似謂之比;言王政事謂之雅;稱頌成功謂之頌。隨作者之志,而別名之也。」
又班固《兩都賦序》說:「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是以眾庶悅豫,福應尤盛。」
又鍾嶸《詩品》說:「直陳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皇甫謚《三都賦序》說:「賦也者,所以由物而造端,敷宏體理。」
摰虞《文章流別》說:「賦,所以假象畫辭,敷陳其志。」
朱熹《詩集傳》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
綜觀上述諸說,所謂「賦」,就是鋪陳事物,雕飾辭藻,直言諷諫,以喻其志的不能入樂歌唱,只宜用口朗誦之文辭;是乃一種古典化、唯美化的有韻駢體文也。
三、「辭」與「賦」的關係
「賦」與「辭」兩個名詞,在賦學式微的今天,確有令人弄不清楚的煩擾。從字面上看,它很明顯的是兩種文體,但當你翻開書籍一看,就發生很大之疑問,如班固說:「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娛遊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故世傳楚辭」。由班孟堅這段話,則可知屈原所的離騷等篇,既稱為賦,又稱為辭。
又據《漢書?藝文志詩賦略》首列:「屈原賦二十五篇」。且其敘論中又說:「屈原作賦以風」。而《史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