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论文1.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球化学论文1

四类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丰度对比及富集原理:探讨圈层物质组成缘由和规律 张隆隆 刘跃 杨勃 牛之建 樊博然 013080班第4组 摘要:我们所用大多是收集的地球和地壳化学元素丰度文献值,分别从亲氧、亲硫、亲气、亲铁四大组合特征元素曲线走势曲线,利用地球、地核、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岩石圈各圈层与地壳元素丰度值之间的比较,分析原子序数与各元素含量中的分类具有相对的性质,大概反映了元素分布的基本态势。一些不甚明显但很有意义的特征亦有所表达,但其说法存在着颇大的不确定度。本论文立足于小组分析资料,共分析54个元素,简单的总结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关键词:元素 ; 岩石圈 ; 克拉克值 ; 地球化学意义 Abstract: We used to collect the most of the crust of the earth and the literature values ??of chemical abundances, respectively, from the pro oxygen, sulfur pro, pro gas, pro-iron curves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trend curve of combined features, the use of the earth, the earths core, mantle (upper mantle lower mantle), crustal lithosphere of the spheres and the value of element abundanc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atomic number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tent in the nature of a relative, probably reflects the basic trend of the element distribution. Some less obvious, but also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aningful expression, but the claim there is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This paper analyzes data based on the group, a total of 54 elements, the value of a simple summary of elements of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clarke. Keywords: elements; lithosphere; Clark value;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对于地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各个部分元素的分析,总结其富集和分散的机理,对于我们地球科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就此参阅黎彤的地球各个圈层和地壳各个部分的元素数据资料,比对其含量知道元素基本机理,更加重点的分析了亲氧、亲硫、亲气、亲铁四大组合特征元素在地壳岩石圈的含量,为我们的地学找矿突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层壳,是矿床的主要富藏地带。它的上界是地表(包括陆面和海底),下界是软流圈顶部。岩石圈的厚度变化很大,在洋脊处,其厚度接近于零;在大陆下,则可达140公里以上。Moh界面以上属上岩石圈,以下属下岩石圈。岩石圈的上部为沉积层(或沉积圈),下部为基底层。在大陆地壳内,基底层由硅铭层和硅镁层组成;在大洋地壳内,只有硅镁层,缺少硅铝层[1]。下岩石圈由上地慢岩组成,简称慢岩层。所以,整个岩石圈的垂向结构,从上到下,可划分为沉积层,基底层和慢岩层。现分别叙述如下; (1)沉积层 分布在大洋盆地上的深海沉积物,其平均厚度为0.6公里,主要由钙质软泥组成,其次为硅质和铁质软泥。在这些沉积物中碳酸钙为主[1]。大陆上的沉积层平均厚度为2.3公里。主要由页岩组成,其次为灰岩和砂岩。三者的质量比值为:页岩18,灰岩6,砂岩l。整个沉积层的平均厚度为1.6公里。 (2)基底层 大洋沉积层下的基底层,由玄武岩组成,平均厚度为5.8公里。地震纵波速度V为6.5公里/秒。大陆沉积层下的基底层,由硅铝层和硅镁层构成。上部的硅铝层位于Conrad界面之上,平均厚度为16.8公里,主要由中、酸性岩及其类似化学成份的变质岩组成。酸性岩和中性岩的质量比值为4:1。整个硅铝层的成份,大致相当于花岗闪长岩的化学成份[1]。下部硅镁层介于Conrad和Moh。界面之间,平均厚度为8.9公里。一般推断由辉长岩组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