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篇 药物基本知识
一 、 中 药 的 四 气 五 味
中医认为 ,任何疾病 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 由于致病
因素作用于人体 ,引起机体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经络机
能失常 的结果 。药物 防病治病 的基本作用 ,不外是祛 除
病邪 ,扶正 固本 ,协调脏腑经络机 能,从而纠正 阴阳偏
盛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 阴平 阳秘 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
以能够针对病情 、发挥上述基本作用 ,是 由于各种药物
各 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前人也称之为偏性 。
中药 的性 能是 中药作用 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的高度概
括 。中药性 能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 、五味、归经 、
升 降浮沉 、毒性等 。
四气 即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 ,它反 映药物在影 响人体
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方面 的作用倾 向,是说 明药物作用
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
阳,寒凉属 阴。温次于热 ,凉次于寒 ,即在共 同性质 中
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药性寒热温凉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 的反应
概括 出来 的,是与所治疾病 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的。故药
性 的确定是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 、病证寒热为基准 的。能
够减轻或消 除热证 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如黄
芩 、黄柏 、黄连 ,对于发热 口渴 、咽痛等热证有消解热
毒作用 ,表 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 ,能够减轻或
消除寒证 的药物 ,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如 附子 、干姜
对于腹 中冷痛 、四肢厥冷 、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 中散
寒作用 ,表 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一般来讲 ,具有清
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 的药物 ,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
散寒 、补火助 阳、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 的药物 ,
性属温热 。
五味 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 的真实滋 味 。药物和食
物 的滋味不止五种 ,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 的滋 味 。
辛 :能散 、能行 ,有发散 、行气 、行血等作用 。一
般治疗表证 的药物 ,如麻黄 、薄荷 、木香、红花等 。
甘 :能补 、能缓 、能和 ,有补益 、缓急止痛 、调和
药性等作用。如人参、熟地、饴糖、甘草等 。
酸 :能收、能涩 ,有 收敛 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
汗 、久泻久痢 、肺虚久咳、遗精滑精 、尿频遗尿等证 。
如 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 。
苦 :能泄 、能燥 。如大黄 、杏仁 、枇杷 叶、栀子 、
黄芩、苍术、厚朴、黄连、黄柏等 。
咸 :能软 、能下 ,有软坚散 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
瘰疬 、瘿 瘤 、痰 核 、癥瘕 等 病 证 。如 海 藻 、 昆布 、鳖
甲、芒硝等 。
由于性和 味都属于性能范畴 ,是分别从不 同角度说
明药物 的作用 ,只反 映药物作用 的共 同性和基本特 点,
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 ,还必须与药物 的具体功能结合起
来 ,方能得到 比较全面 、准确 的认识 。因此 ,性味与功
能合参尤为重要 。
二 、 中 药 的 功 用 、 主 治 分 类
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恶寒 、发热 、头痛 、身痛 、无
汗或有汗不 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部分解表药 尚可用于
水肿 、咳喘 、麻疹 、风疹 、风湿痹痛 、疮疡初起等证而
兼有表证者 。
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 四时气候变化及 患者体质不 同
而恰 当选择 、配伍用药 。冬季 多风寒 ,春季 多风热 、夏
季多夹暑湿 ,秋季 多兼燥邪 。根据解表药药性及 临床应
用不 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 。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 。辛能发散 ,温可祛寒 ,故
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 。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
热,无汗或汗 出不畅;头痛身痛 , 口不渴 ; 舌苔清 白,
脉浮等风寒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治疗痹证及喘咳、
水肿 、麻疹 、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代表药物有麻
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香 薷、荆芥 、防风 、羌活 、 白
芷 、细辛等 。
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多性 味辛凉 ,发汗解表作用 比较和缓 ,辛
可发散 ,凉可祛热 ,故 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