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数字巧用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写作中数字巧用探究

新闻写作中数字巧用探究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经济报道中,数字常常是难以缺少的。很难想象,离开了数字,经济报道能够独立存在!在有些新闻中,一个数字非常重要,如果省略了它,或只是匆匆带过,整个新闻的力量都会减弱。 然而,与如此重要性不相称的是,目前数字在一些新闻作品中用得过多、过滥,严重影响了稿件的可读性。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把数字的使用变成了报流水账。某报社一记者在报道一个县2007年前10个月经济发展状况时,竟然写成了这样:“截至10月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3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一产、工业、建筑业、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6.7亿元、25.7亿元、5.5亿元、2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3.5%、74.4%、84.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亿元,同比增长36.4%……”一口气列出了十几个数字,即便读者十分认真,一时也是难以对得上号的。 这种滥用数字、机械堆砌数字的稿件,读者见了就害怕。西方新闻界对此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太多的数字无异于毒药”。 所以,在采写实践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字。聪明记者对此操作的最起码原则是,在一个段落里从来不使用过多的数字,他们总是选择最恰当说明问题、最合适表达主题的那一个加以突出处理,努力让其活起来。否则,就会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一堵困难重重的障碍墙。如果这样的段落不是一个,而是连续两三个,读者基本上就无法翻越这堵墙了,接下来,很快就会移情其他稿件。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要学会彻底改造我们所得到的数字,并要努力让这些数字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如果数字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变成概数,以形成总体印象,增加稿件的口语化和亲切感。“260万元”要比“2611423元”简单清楚得多,“八成”比“80%”更上口。某某事物“增长了36.7%”,优秀的记者可能会说“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要是“增长了98%”,他可能会说“几乎翻番”。这种简单、形象的数字表达方式,读者心里容易接受。 在为读者建构形象上,新华社前些年发过的一篇反映全国扶贫成就的消息更为典型。扶贫成就总是和数字紧密相联,比如发放扶贫款多少,比如多少人脱了贫,等等。可新华社的这篇消息避开抽象的数字,另辟蹊径从“实物”使用切入,收效颇佳:小凉山农民哲里布清楚地记得10年前县里挖坑种苹果时发的两根竹竿。 哲里布说:“这两根竹竿,一根代表坑挖多宽,一根代表要挖多深。我们村里人多数不识字,跟我们说有多深多宽没有用。” 这位农民如此朴实的话语,再简单不过地告诉我们,在新闻写作中,一定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努力让数字转换成“看得见”的具体形象。 上世纪80年代,有两篇报道都介绍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一篇说乐山佛像身高71米,头长14.7米,宽10米。另一篇没写具体数字,只写道:乐山佛像有30多层楼高,耳朵有4个人那么高,每个脚背上可以停放5辆解放牌汽车,大拇脚指甲上可摆一桌酒席。两篇相比,后一篇通过人、楼、酒席的高度、宽度,把干巴巴的数字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显然胜过前一篇很多。 比较尺寸的大小和数字的多少,也就是用人们熟知的数字或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人们不熟悉、不易懂的数字,也是有助于读者理解的重要方式。它在美国新闻教学案例及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官方可能宣布森林大火烧毁了超过500平方英里的植被,这对报道者意味着什么?对读者呢?美国成熟记者的做法是,把已知的和未知的数字做比较。尽管人们不知道所在地区的土地面积有多大,但起码有个大致的概念。当加利福尼亚的读者从记者的稿件中得知被烧毁的森林面积有4个旧金山那么大时,他们对火灾造成影响的理解就会更清晰。 《北京晚报》介绍北京大学教授王力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进行研究与著述的报道中说,经他编辑出版的书籍“字数总计不下1000万字”。1000万字的书有多厚?报道接着告诉读者:“一套《红楼梦》4册共100余万字,也就是说,王力教授编著出版的书籍差不多相当于10套《红楼梦》!”这就把抽象的数字写得通俗易懂了。 《江城日报》2006年刊发的《吉化五年节水可供一座城》也很说明问题。记者把在采访中得来的“吉化在过去5年中通过淘汰落后装置和技术改造节约新鲜水1.43亿吨”这一庞大的、“到底是多少”的数字,转换成它“可供应一座中等城市”,十分便于读者理解这1.43亿吨的节水量是个什么概念。 除此之外,在数字处理上还有一些其他窍门: 用频率和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字。2002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在第3版的《战胜饥饿在行动》一稿对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文章这样处理数字:“目前,全世界每天因饥饿死亡的人达2.4万,相当于每4秒中有一个人饿死。”报道将每天的死亡人数换算成死亡频率,更加突出其死亡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