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利用hpm来推动数学史之研究
如何利用HPM來推動數學史之研究 洪萬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台灣數學教育學會 (TAME) 副理事長 《HPM通訊》發行人 Email : horng@.tw 個人網頁:.tw/~horng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1985年以前:文化史 (cultural history) 進路 / 數學史與科普寫作志業 / 數學史與通識教育 1985-1988:榮獲科教處獎學金,赴美專攻HPM。進入CUNY就學科學史博士班課程,學習社會史 (social history) 進路。同年赴美有王道還與徐光台。抵美之後,在哥大認識傅大為。後來,又在新澤西認識洪裕宏。 1988-1991:在清大歷史研究所以『兼任專家』名義兼課(當時只有『講師證書』,清大之『彈性』可見一斑),採取社會史進路,研究『談天三友』,撰寫『李善蘭』(博士論文)。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1992 年:在遠流出版社之贊助下,與洪裕宏,傅大為,林正弘與戴華等創辦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 Taiwanese Journal,推動學術國際化。 1993 年:參加西班牙舉辦的第19屆國際科學史大會。 1994 年:入選為國際科學史學院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之通訊會員 (corresponding member)。 1994 年: Historia Mathematica (國際數學史委員會之官方刊物)編輯委員。 2004 年:應邀擔任 HPM 國際研究群諮詢委員 2005 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2006年出刊):編輯委員。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1995 年:申請第一個數學教育研究計畫『數學史與數學學習』。 1996 年:參加 在葡萄牙舉辦的 HPM 96 Braga,並接受委託承辦 HPM 2000 Taipei。首次參與 HPM 國際學術活動。 1998 年10月:《HPM 通訊》創刊,邀請蘇惠玉老師擔任主編迄今! 個人學術生涯之反思 1999年8月-2001年7月:特別研究計畫(『文本計畫』),配合 HPM 2000 Taipei 之承辦,鼓勵研究生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曝光! 2002年8月-2004年7月:『HPM與教師專業發展』特別研究計畫。 2001-2004:國科會科學教育處『數學教育學門』召集人。 HPM 之 DEMO! 1994:〈數學史上三個公式積圓面〉 1996:〈數學史與代數學習〉 2000 (與林倉億合撰):〈數學史教學與數學觀的改變〉 2000: “Euclid versus Liu Hui: A Pedagogical Reflection” 2001:〈貼近《幾何原本》與HPM的啟示:以驢橋定理為例〉 2002: “Teaching Experiment with Proposition IX.20 of the Elements” 2002: “Cognitive Dimension of the HPM: Text vs. Context” HPM 之 DEMO! 2003:〈建構主義 vs. 柏拉圖主義:親愛的老師你站在哪裡?〉 2003: “Power of Innovation: A Historical View” 2004:〈教改爭議聲中,證明所為何事?〉 2004:〈數學史如何呈現?〉 2005:〈從古今翻譯看數學文化交流〉 2005:〈PCK vs. HPM: 以兩位高中數學教師為例〉 2005:〈從程序性知識看《算數書》〉 國一學生的一則學習札記 (1996) 我每天都幾乎有一節數學,我每天都在看黑板,老師寫的,自己慢慢的看,算法怎麼算,所以每天幾乎都可以理解了幾題。 假如我有一個題目不懂,就去問□ □ □(略去同學名字)怎麼作,他糾正我的寫法,我也慢慢的懂了。 我對數學有困難的是,不能容忍x, y, z是個數字,並算出一個答案,這是自己面臨(林)到的一個困難,無法突(途)破! 宋金元的天元術:列方程式的方法 金元數學家李冶(或李治)《測圓海鏡》卷七第二題: 今有圓城一所,不知周徑。或問丙出南門直行一百三十五步而立,甲出東門直行一十六步見之,問徑幾何? 草曰:立天元一為半城徑。…… ⊙立天元一為半城徑,就相當於今日之設x為圓城之半徑。 明代唐順之、顧應祥之『反應』 唐順之:『藝士著書,往往以秘其機為奇。所謂立天元一云爾,如積求之云爾,慢不省其為何語。』 顧應祥:『細考《測圓海鏡》,如求城徑即以二百四十為天元,半徑則以一百二十為天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