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高二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导学案资料汇编之常见言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如:已而之细柳军。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 “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记》)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