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文字中的戴字及关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古文字中的戴字及关问题

說古文字中的“戴”字及相關問題 (首發) 周忠兵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一、从首(或从頁)从之或弋聲的戴字 戰國文字中有以下幾個相關的字,字形和辭例如下: A B C (1)首A茅芙(蒲),筱(蓧)執樝(鉏)。(上博六?慎子曰恭儉5) (2)惪(德)之流,速(乎)B而(傳)命。(郭店簡?尊德義28-29) (3)是以視賢,履地C天,篤義與信。(上博二?容成氏9) 這幾個字在簡文中的文意都比較清楚,A可以和《國語?齊語“首戴茅蒲”對讀,可讀為“戴”。B可以和《孟子?“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對讀,可讀為“置” 。C整?虞戴德》、《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等書中的“戴天履地”對讀,“戴天履地”應為當時的一個習語。雖然A和B在A似乎既可以看作是為“得”而造的形聲字,也可以看作是為“戴”而造的形聲字。”陳偉先生據B在簡文中讀“置”,認為B應該是“植”字,是从“木”“直”聲,這就是說A應該是“直”字的異體。 我們認為沈培先生提出的AB只是一個从木从A得聲的字,雖然BB中的A一A完全可以是一個和“直”聲音接近的字。並且若是將AA釋為“戴”字的話,可知它是从“首”“之”聲的字。“戴”是指人頭上有所負載,所以从“首”是很自然的,“首”在A字中應該是義符。C類,義符“首”保留不變。A、C兩 二、从戠得聲的戴字 下面我們來看看以下幾字的字形和辭例: D1 D2 E () F1 F2 ()後嗣用之,D1在王室。(曾姬無卹壺) ()D2敢叛其腹… (侯馬九二:四二,宗盟類) ()…□(造)。乘馬E白(羽)。(曾簡81) ()櫅角F1光,義其禋祀。(史牆盤) ()其萬年櫅角F2光,義文神無疆福。(鐘) D1字D1應。我們認為這種字形類比並不成立。 首先,表示“馘”這個詞的字在金文中作G形,是从“馘”的表義字从“或”聲的形聲字,本義可能為剝取頭皮。我們現在使用的表“馘”一詞的兩個異體中的“馘”字可能就是金文中“馘”字的一種隸定方式,從它我們仍能看出“馘”一詞的本義與首級有關。 而另一種異體“聝”字从“耳”“或”聲,從它我們已看不出“馘”一詞的本來意思了。“聝”在文獻中指戰爭中所截取之耳。如《說文·耳部》:“聝,軍戰斷耳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子使師縉示之俘聝”。杜預注:“聝,所截耳。”孔穎達疏:“聝者,殺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計功也。”“聝”這種異體的出現,可能反映了古代戰爭中計功方法的不同,即由早期的獻頭皮轉變到獻左耳。這種變化使“馘”這個詞的詞義也隨之變化,所以造出从“耳”“或”聲的“聝”字來表示“軍戰斷耳也”這種“馘”的新詞義。這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的表“馘”一詞的兩個異體“馘”與“聝”可能並非共時的,而是有先後關係的。 當然,在文獻古注中我們已看不出“馘”一詞的兩种異體的詞義區別,它們都被解釋為“軍戰斷耳”之義。這可能是由於當時的學者並不知“馘”一詞的本來意義,故在給古書作注時將“馘”、“聝”都解釋為“軍戰斷耳”。這從另一方面可能也説明“馘”一詞的新的詞義完全取代了舊有詞義。所以我們認爲“馘”一詞的兩個異體“馘”與“聝”所从的“首”與“耳”並不是簡單的偏旁互換,而是反映了“馘”一詞詞義發展變化的軌跡。 另外,在古文字中,我們並未見到从“首”之字可與从“耳”之字互換的例子。所以就字形來說,將D1釋D1的字形从“首”,从“戠”,並且“首”字位於“戠”字的下方,聯繫前面我們說過的从“首”从“之”或“弋”聲的“戴”字,我們認為D1?鄉射禮》:“薦脯用籩,五膱,祭半膱橫于上。”鄭注:“膱,今文或作植。”另外,甲骨文中的“戠”有的可以讀作“待”,而“待”从“之”聲。所以“戠”聲與“直”、“之”聲音接近,它可作為“戴”字的聲符並不奇怪。 更直接的證據就是楚簡中有“戠”或从“戠”得聲的字用為“戴”字的例子。即上面的E字E白羽”。與之有關的另一條簡的辭例為“兩馬之轡,紫勒。屯戠羽”(曾簡44)E”和“戠”整理者裘錫圭和李家浩先生認為“疑並當讀為戴或載”。我們認為從文意看將簡文中“E”和“戠”讀成“戴”是很合適的。“乘馬戴白羽”指的是馬首所戴之白色羽飾;曾簡43-44中的“屯(純)戠(戴)羽”指的是兩匹馬全戴有雜色羽飾。與曾簡44中的“戠”相比,E字从“戠”从“翼”,應該是疊加“翼”聲的雙聲字。所以,“戴”字可以“戠”為聲符應無疑義。 D2亦从“首”从“戠”聲,只是所从的“戠”字有些訛變,應該也是“戴”字。 將D1F形F字也應該是“戴”字的異體,它也是从“戠”聲的。F字除F可以說是在“戴”的表義字上再加注聲符“戠”形成的。“戴”字本義指人頭上有所負載,此義在文獻中的用例如《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朱熹集注:“戴,任在首。” 在金文中還有一個从“戴”的表義字的字,即“飴”字。其在金文中的字形如下: H1(堇鼎) 2(

文档评论(0)

zhuanqmf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