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课件钱丽.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制教育课件钱丽

(8)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爱说空话、大话、假话,从谦虚变成傲慢,从斯文变成野蛮,喜欢逞能,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9)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交,或拉帮结伙聚在一起甩扑克打麻将,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场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 (10)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四、青少年犯罪的自我预防、自我教育 (一)力行十戒 1、戒娇(1)积极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2)敢于正视挫折,增强耐性能力。 2、戒奢(1)树立勤劳致富思想,养成节俭习惯。(2)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 3、戒惰(1)树立社会责任感禾鄞业精神。(2)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勤奋实干。 4、戒骄。(1)虚心好学,不耻下问。(2)谦虚谨慎,积极进取。 5、戒贪。(1)培养正确消费观、抵制畸形消费。(2)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合法权益。 6、戒散。(1)树立纪律、法制观念,确保规范。(2)制定学习,生活规划,养成规律。 7、戒假。(1)诚实守信,实事求是。(2)珍惜荣誉,摒弃虚荣。 8、戒妒。(1)树立信心,赶超他人。(2)主动交流,抒发感情。 9、戒黄。(1)学习青春期知识,增强免疫力。(2)接受性道德教育,增强抗腐力。 10、戒毒。(1)了解毒品性质和危害,增强禁毒意识。(2)克服不健康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二)是自我规范,防微杜渐青少年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自觉抵制有害健康成长的行为,做到“十不”: 1、不吸烟、酗酒。 2、不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3、不携带管制刀具 4、不强行索要财物。 5、不早恋。 6、不旷课、夜不归宿。 7、不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8、不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9、不参看色情、淫秽读物、音像制品等物品。 10、不做其他危害自身、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引发的,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要从孝敬父母、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开始,不断规范个人行为,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做一个知法守法,爱法护法的 好公民。 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乌苏市第五中学 钱 丽 不良行为的表现和危害 1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过程 3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 青少年犯罪的自我预防、自我教育 4 学习目标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棒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自身的前程、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青少年的教育十分重要。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要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些规范,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时间长了,就会影响我们的成长。那么不良行为有什么表现?它的危害是什么? 引言: 一、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表现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表现 什么是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指违德、违纪、违法等越轨行为,也就是说,轻微违法或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不良行为划为两类:一类是不良行为;一类是严重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不良行为在反社会规范这一点上没有区别,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前者,涉及的是道德问题;后者,涉及的是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不良行为的表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实施的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不良行为的表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未成年人不得实施的“严重不良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等行为;(六)多次偷窃;(七)多次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案例分析: 范某,十二岁,从小喜欢小偷小摸,手脚不干净,看见同学好看的东西就想拿,看见父母或亲属的钱物就想偷。一次下课了,范某到教师办公室交作业,见办公室无人,只有老师的一个黑皮包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