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病理意义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病理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以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 cell,VEC)受损、功能障碍为起始,继而血浆脂质侵入内皮下,引起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迁移至内膜下过度增殖;并吞噬脂质形成以泡沫细胞为基础的脂质核心,同时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最终演进至晚期不稳定AS斑块。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AS本质为一种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血管炎症病变,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通过激活局部T淋巴细胞,来启动由多种细胞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在AS病理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DC概述DC以不断伸缩的树突状胞质突起为特征,按其分布部位及形态可分为郎格罕氏细胞、间质DC、滤泡样DC和血管DC等。DC主要来源于骨髓中CD34+祖细胞;顺序经历前体DC、未成熟 DC及成熟 DC三个分化阶段。前体DC内吞、降解异物抗原,并以抗原多肽-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Ⅰ或-Ⅱ复合物呈现在DC表面,分化为未成熟DC,后者进入淋巴组织,并在细胞表面表达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所必需的共刺激分子(如CD40、CD80/B71、CD86/B72等)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等粘附分子,而其内吞、处理抗原能力减弱,标志 DC分化成熟。DC将抗原多肽-MHC复合物递呈至T淋巴细胞表面T细胞结合受体(TCR)的同时,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参与初始型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启动免疫应答,参与抗感染免疫、肿瘤免疫、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等多种免疫反应。如果DC递呈抗原多肽-MHC复合物时未能提供有效共刺激信号,则使T淋巴细胞不发生增殖反应甚至凋亡产生免疫耐受。
2 DC与AS的关系1995年,Bobryshev等[1]在无AS组织学证据的人主动脉和颈动脉内膜中,发现一种具有与其他部位 DC类似超微结构及形态的DC亚群——血管树突状细胞(vascular dendritic cell,VDC)。它与血管内膜下T淋巴细胞及与遍布定居于动脉内膜的巨噬细胞共同构成血管相关性淋巴组织(vascular|associated 1ymphoid tissue,VALT);后者与存在于呼吸道及消化道中的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类似,对血管组织中有害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进行免疫监视[2]。
21 AS斑块内DC的定位、定量研究在正常主动脉不易发生AS的部位,DC少量散在分布于内膜下层;而在承受血液涡流压力较大而易于发生AS的部位,早期VEC受损可引起血循环中单核细胞趋化至血管内膜下并分化为单核细胞源性DC;后者与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簇集,提示,在AS早期,DC即可通过参与捕获及递呈局部抗原参与动脉壁免疫炎症反应。对颈动脉AS斑块进展不同阶段(起始病变期、稳定斑块进展期及不稳定斑块进展晚期) 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进展期斑块内DC显著多于起始期斑块内DC,其DC更多地呈现出成熟形态。而与稳定斑块相比,晚期不稳定斑决内DC显著增多,并簇集在斑块易破裂部位,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并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VSMC及泡沫细胞等多种炎症介质细胞相互作用。提示,在发生AS的动脉壁中,DC可能通过启动斑块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促进 AS的病理进展,最终引起斑块破裂[3]。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AS斑块内 DC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上调,其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亦显著增强[4];在急性缺血综合征患者AS斑块中;DC数量显著增加,并高表达HLA-DR,簇集在AS斑块的易破裂部位与T及NK细胞作用[3],而AS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斑块中DC亦显著多于初始AS斑块内DC[5]。
22 DC在AS病理进展中的激活及其病理意义参与AS病理发生、发展的多种致病因素,可激活动脉内膜中的DC,后者在局部摄取和递呈异物抗原,同时表达粘附分子及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而活化T淋巴细胞,进而损伤VEC,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及VSMC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等,从而启动AS的免疫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缺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抑制VEC内NO合酶,均可促进AS早期DC粘附至VEC并趋化至内膜下[6],而AS局部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产物尤其是氧化型LDL(ox-LDL)的沉积,不仅促进DC与VEC的粘附;而且还可作为自身抗原刺激局部产生抗ox-LDL抗体,促进单核细胞源性DC分化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未来之星”选拔活动试卷(四、五年级).pdf VIP
-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pdf VIP
- 金融英语翻译 Chapter 15 应收款项.pptx VIP
- 烟草法律知识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pdf VIP
- 三年级上册 劳动教案.pdf VIP
- DB12T 775-2018 防雷装置检测业务规范.docx VIP
- 专题2.6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几何动态问题(专项训练).pdf VIP
- 觉醒年代人物小传800字.doc VIP
- [通力KONE电梯资料]CTP-07.30.S2A_安全钳.pdf VIP
- 【名校课堂】九年级数学下册 28.1 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第1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