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简水产中的生物毒素teaching
水产品中的生物毒素;河豚中毒屡见不鲜:; 2004年, 被称为“鸡腿咸鱼”的干河豚几经转手出现在广西陆川县平乐街和北流市塘岸街个体户的零售点上 ;;有名的河豚鱼料理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的代表作“河豚汤”,由于食用“河豚汤”而产生的中毒者很多,所以从丰臣秀吉开始,日本第一次实行了“禁止食用河豚令”,之后很长时间,有各种不同的禁令出现,但日本周边海域盛产多种河豚鱼,不准吃河豚是累禁不止。;城市化和工农业的发展,出现了水体环境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带来水产品的污染,沿海赤潮不断发生,引起贝类的毒化和鱼类大量死亡,间接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现在,全世界每年由有毒鱼、贝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都超过2万件,死亡率为1%。
羊城晚报2007年3月11日A1版报道,广东徐闻县村民疑吃跳鱼,连发中毒事件,入医院治抢救的,有11人,其中1人死亡。该县防疫部门透露,初步怀疑村民吃了含有大量雪卡毒素的跳鱼引起的。
; 提 纲
1. 河豚毒素
2. 雪卡毒素
3. 贝类毒素
3.1 麻痹性贝类毒素
3.2 腹泻性贝类毒素
3.3 神经性贝类毒素
4. 蓝藻毒素
4.1 海洋蓝藻毒素
4.2 淡水蓝藻毒素;1.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一种氨基过氢喹唑啉化合物,含有1个碳环、1个胍基、6个羟基和1个半缩醛内脂官能团。
河豚毒素的LD50为8.7μg/g(小鼠腹腔注射),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
;1.3 中毒表现:首先是嘴唇和舌头麻痹,接着是运动神经麻痹,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之后呼吸困难,接着是发绀和低血压,可出现惊厥和心律失常。随着意识的慢慢消失,呼吸中枢完全被麻痹而停止呼吸,直至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h以内死亡,最快的1.5h即死亡,最迟者不超过8h。由于河豚毒素在体内解毒排泄较快,8h未死亡者,一般可恢复。但愈后常留下关节痛等症状。;2、雪卡毒素;2.1 中毒机制 雪卡毒素是一种“钠通道毒素”,能兴奋神经及骨骼肌细胞膜的钠通道,增加膜对钠的通透性。
通过对肾上腺神经末梢的强烈刺激,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平滑肌细胞。
雪卡毒素是胆碱脂酶抑制剂。
雪卡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广泛而又复杂,其致病机理尚待深入研究。;2.2 中毒表现
由于毒素来源并不单一,毒素成分和比例不同,中
毒的临床症状有很大差异,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3. 贝类毒素;含有PSP最常见的生物是蛤和贻贝,偶尔也出现于布氏海菊蛤、扇贝和牡蛎。
浙江省1967~1979年间先后发生过PSP中毒40多次,其中23人死亡。福建省南部东山、北部福田1986年发生菲律宾蛤仔中毒事件;同年台湾屏东县发生因食用西施贝,导致50人PSP集体中毒。欧洲和北美发生过沙鳗和鲱鱼的死亡,英国发生两次海鸟大量死亡。
;3.1.1 PSP中毒机制
导致动物麻痹,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至呼吸困难而死亡。
石房蛤毒素经口给药,动物的LD50以体重计为100~800μg/kg。;3.2 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 DSP)
1976年,日本宫城县了生了食用紫贻贝(Mytilusedulis),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从该贝的中肠腺内检出了能杀死小白鼠的脂溶性毒素,称为腹泻性贝类毒素(DSP)。产生DPS的是倒卵形鳍(Dinophysis fortii)和渐尖鳍藻(D. acuminata),此类藻在中国均有分布。;被DPS毒化的贝类与当地海洋污染,与赤潮密切相关。日本报道的中毒病例已超过1300例,欧洲和南美洲也有发生。被毒化的贝类主要有:贻贝、文贝、扇贝、杂色蛤、赤贝、牡蛎等。
有毒贝类存在9种有毒成分,可分为两大类: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dd,OA)
新聚醚内酯(pectenotoxin, PTX)化学结构见下图:
;中毒机制与表现
大田软海绵酸(OA)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可使人、豚鼠、家兔平滑肌系统持续性收缩。染毒小鼠厌食、畏寒、呼吸困难,实质性器官有不同程度瘀血,毛细管扩张充血。
;3.3 神经性贝类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nson, NPS),有别于麻痹作用的贝类毒素,与海洋赤潮带来的短裸甲藻(Gymnodiniun breve)有关。
;3.3.1 神经性贝类的中毒机制
动物试验显示,短裸甲藻毒素可选择性地开放钠通道,抑制快速钠离子的失活,而使细胞膜去极化,并与钠通道结合。;4. 蓝藻毒素;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