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进展信息发布(副本).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文学进展信息发布 2009.5.27 ⒈ 中欧科学家揭秘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几年来,中欧科学家利用‘星团’(Cluster)卫星和‘双星’(double star)卫星,进行联合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上。近日,科学家们又将研究成果做成动画的形式发布在欧空局的网页上,具体形象地显示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过程。 2005年1月21日和2006年12月13日太阳上两次爆发了太阳耀斑活动,在这两个时间六颗空间探测卫星所处的空间位置非常有利。这两次太阳耀斑活动时,太阳风中带正电荷的粒子的速度为900km/s,是通常情况下的速度的2倍,地球周围空间带电粒子的密度也是通常情况下的5倍。朝向太阳一面的地球磁层厚度由60000km压缩到25000km。 ⒉ 赫歇耳和普朗克空间 望远镜成功发射 5月14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12,使用阿丽亚娜5型火箭,在位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库鲁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将赫歇耳(Herschel)和普朗克(Planck)两个空间观测飞行器成功送往太空。前后间隔4分钟,两望远镜分别沿不同的方向脱离火箭。发射后的第40分钟,两望远镜分别向地面发回信号,表示它们一切运行正常。 赫歇耳望远镜将观测宇宙中的具体目标。它观测恒星形成区域、彗星和星系碰撞的宇宙区域。该望远镜主镜口径3.5米,是以前的空间望远镜口径的4倍。赫歇耳望远镜主镜有12块聚合而成,是一个技术奇迹。观测波段在远红外到亚毫米波段。赫歇耳望远镜的预期观测寿命至少为三年。 普朗克望远镜将连续扫视整个天空的每个角落,绘出整个宇宙的图像;它主要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确定宇宙早期的原始组成;它还试图寻找引力波的存在。普朗克空间主镜口径为1.5米。预期普朗克望远镜的观测时间至少持续15个月。 ⒊ 维修哈勃望远镜之旅 顺利完成 美国东部时间5月11日下午2时左右,‘亚特兰蒂斯’号STS-125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顺利升空,开始了预期11天的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之旅。这次维修任务需要宇航员5次舱外工作,将在哈勃空间望远镜上安装两个新仪器,维修两个不工作的仪器,再更换一些小的部件。期望使哈勃空间望远镜工作到2014年。这应是最后一次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 在美国东部时间5月13日1:14,亚特兰蒂斯号宇宙飞船和哈勃空间望远镜在澳大利亚西部上空563千米实现了对接。5月14日、15日、16日、17日和18日五次太空行走维修。维修任务全部顺利完成。但由于天气原因,比预期迟一天,于5月23日美东部时间11:39(GMT15:39)在加州着陆。 ⒋ 天文学家发现 最年轻质量最小的矮星 在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举行的‘欧洲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周’会议上,法国格勒诺布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Andrew Burgess表示,他们在星云天体IC348中,发现了三个质量小于10个木星质量的褐矮星。这是到目前在太阳系邻近的区域中观测到的质量最小最年轻的亚恒星天体。星云IC348是一个恒星形成区域,距离地球约1000光年,位于英仙座中。 从小质量褐矮星到大质量恒星的质量分布是检验现有恒星形成理论是否成立的重要元素。位于英仙座的星云天体IC348中最小质量褐矮星的发现,使得星云收缩形成亚恒星天体的质量下限发生了变化。这是恒星形成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⒌ 在暗物质暗能量之后,科学家又提出‘暗吞噬’过程 过去,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和星系团的运动和分布等物理特性时,相继提出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等物理概念。现在,天文学家又提出了‘暗吞噬’的概念,采用‘暗吞噬’过程可以解释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难题。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天文学家指出。‘暗吞噬’过程一般发生在宇宙年龄不足10亿年的时期。天文学家认为,暗物质晕和其中的气体相互作用,使得暗物质形成一个致密的中心质量,该中心质量是不稳定的,遇到扰动便发生引力塌缩,这一急剧动力学塌缩过程就是‘暗吞噬’过程。 ‘暗吞噬’过程发生得很快,来不及辐射丝毫的电磁波。以前,关于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有三种可能的方式。其一,单个大气体云的塌缩;其二,大质量恒星塌缩成的黑洞吞噬大量的物质;其三,小质量黑洞之间的合并。 所有这三种过程都要经过很长时间,也和最近的观测相矛盾,最近的观测表明在宇宙前10亿年就存在大质量黑洞。而‘暗吞噬’过程则避免了矛盾,它可以使得大质量黑洞迅速形成。从尺度上,致密的中心暗物质与现在星系中超大质量黑洞基本一致。 ⒍ 小行星撞击导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