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CR及CT对军训致下肢应力性骨折诊断价值比较.doc

CR及CT对军训致下肢应力性骨折诊断价值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R及CT对军训致下肢应力性骨折诊断价值比较

CR及CT对军训致下肢应力性骨折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何海涛,周贵娅,朱树龙 【摘要】 目的 比较CR和CT对军训致下肢应力性骨折诊断意义。方法 对40例军事训练中怀疑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战士,行相应部位CR摄像,其中16例同时行CT扫描。结果 28例诊断为应力性骨折,其中单独经CR诊断12例,经CR与CT共同诊断12例,CR阴性为CT补充诊断4例;单侧胫骨20例,双侧胫骨2例,蹠骨6例。结论 下肢应力性骨折具有特征的CR和CT表现,对诊断下肢应力性骨折各有优点。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像;计算机体层摄影;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SF)又称疲劳性骨折,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例如士兵和运动员。本研究收集本年度新兵训练期间经过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患者40例,分析其计算机X线摄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和CT表现特点。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兵集训期间怀疑下肢应力性骨折战士40例,均为男性,年龄18~21岁,训练内容主要为队列及5 km 长跑。出现下肢疼痛2~8周就诊;双下肢疼痛12例,单下肢疼痛28例,均排除相应部位直接暴力外伤史,18例疼痛部位软组织肿胀,并局部压痛,22例局部不同程度压痛而无明显肿胀。 1.2 CR和CT检查 CR检查采用富士公司计算机辅助数字化X线摄像机,条件为50~55 kv、3.0~3.5 mAs 正侧位投摄,图像经富士CR工作站后处理,由2名放射科医师做出诊断;CT检查采用SIEMENS公司双排CT,双下肢对称扫描,条件为230 kv、30m As,层厚3 mm,间隔3 mm,高分辨率扫描,骨窗及软组织双窗宽重建。 2 结果 40例中28例诊断为应力性骨折,其中CR具有典型表现而诊断的12例;CR表现高度怀疑而行CT进一步检查诊断的12例;临床高度怀疑,CR无异常而行CT检查诊断的4例。单侧胫骨20例,双侧胫骨2例,蹠骨6例。出现下肢疼痛时间长短不同,相应CR与CT表现也不同,就诊早期(lt;2周)CR常无异常表现,或表现轻微,需CT进一步检查。典型CR和CT表现主要为:(1)软组织肿胀,软组织间隙模糊。(2)局部骨质疏松改变,局部皮质变薄模糊,呈“灰色皮质征”。(3)骨膜反应,表现为与骨干平行的细线样或层状密度增高影,范围在2~4 cm 内。(4)骨折线,骨皮质内横行或斜行细线样透亮线,长度在2cm内;骨小梁骨折,结构紊乱。(5)骨痂生长,表现为横行致密影,髓腔密度增高,骨内外膜成骨,骨皮质增厚。就诊早期常常缺乏上述典型CR表现,连续随访4周以上均不同程度出现上述改变,CT较CR检查敏感,显示应力性骨折不同时期病理变化情况。   3 讨论 应力性骨折发病率、好发部位不仅与特定群体有关,更与从事的运动类型及负荷大小有关。国内外新兵军训时的发病率报道不一,个别报道高达32.5%[1]。部队军事训练中,以长跑和队列训练引起的下肢应力性骨折最为多见。 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与应力引起的骨质阈下骨折有关,人体对这种阈下骨折具有相应的修复,当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后,随着损伤积累即发生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的损伤机制包括“过度负荷”和“保护疲劳”理论[2~3],“过度负荷”认为长期的阈下损伤超过机体修复能力,最终累积导致骨折的发生。“保护疲劳”理论认为,持续肌肉疲劳,力量衰竭,吸收各种震荡作用减弱,疲劳状态下训练会使得肌肉不协调收缩,骨骼产生的应力紊乱,易引起应力性骨折。军事训练中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与训练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高低,以及训练场地和训练装备有关。不正确的训练方法,短时间内剧烈、高强度或长时间单一高强度训练,往往会导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训练场地条件不佳,特别是坚硬或粗糙地面是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之一。下肢的不等长,以及用力习惯的不同也是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影像学是确诊和随访应力性骨折的可靠方法。影像学表现是机体病理改变的反应,其敏感性与病理演变时期密切相关[4],下肢应力性骨折早期(lt;2周)CR很难有阳性发现, 少数病例可表现为软组织肿胀,骨质充血水肿后,骨质疏松所表现的“灰色骨皮质征”,随着损伤发展,骨皮质内出现线样骨折线,以及皮质外骨膜反应所引起的线样或层样平行于骨皮质的骨膜反应,如果损伤持续得不到修复,最终可导致完全骨折,当损伤因素得以去除,晚期修复表现为骨痂的明显生长,骨折线模糊消失,髓腔内密度增高,最终骨质重塑修复。CT在各个病理发展时间较CR更能敏感的反应骨质改变,能显示细节结构的改变[5~6],其早期显示骨质疏松改变及髓腔内细小的骨小梁微骨折能力强,中晚期可以同时显示皮质内外骨膜反应,以及隐藏于增厚皮质内及横向环行于骨皮质内的细小骨折,晚期骨痂生长,骨膜反应明显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