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的消毒.ppt
水的消毒 (一)氯消毒1.原理氯气溶解在水中时产生如下反应Cl2 + H2O → HOCl + H+ + Cl-生成的次氯酸(HOCl)是弱酸,会按下式分解: HOCl → H+ + OCl- 一般认为氯气的杀菌作用在于生成的次氯酸(HOCl)。次氯酸是一个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穿过细菌的细胞膜并进入到细菌的菌体内部,在进入细菌体后,由于氯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了细菌某些酶系,导致了细菌的死亡。 次氯酸根(OCl-)虽然也带有一个氯原子,但由于它和细菌表面同样带负电荷,很难扩散到菌体表面,所以不能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菌的内部,故其杀菌作用远远比不上次氯酸。由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在解离时受环境pH值的影响较大,氯在pH值7以下时,杀菌作用较强。 2.加氯方法和加氯量(1)加氯方法。加氯方法分为过滤前加氯和过滤后加氯。过滤前加氯:如果原水水质差,有机物较多,可在原水过滤前加氯,以防止沉淀池中微生物繁殖,加氯量要大一些。过滤后加氯:原水经沉淀和过滤后在加氯进行消毒,加氯量的比过滤前少,且消毒效果好。 (2)加氯量。要考虑两个方面:作用氯和余氯。作用氯是和水中微生物、有机物及有还原作用的盐类(如亚铁盐、亚硝酸盐等)起作用部分。余氯是为了保持水在加氯后有持久的杀菌能力,防止水中残存和外界侵入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部分。 我国水质标准规定:管网末端自由余氯保持在0.1—0.3mg/L之间,小于0.1mg/L时,不安全;大于0.3mg/L时,则水含有明显的氯臭。为了使管网最远点保持0.1mg/L的余氯量,一般总投氯量为0.5—2.0mg/L。 (2)漂粉精(High Fest Hypochlorite)漂粉精是将Cl2通入20%-30%的石灰浆中制得的,次氯酸钙[Ca(ClO)2] 是主要成分,有效氯含量比漂白粉高,一般在60%--75%以上。 (3)氯胺。氯胺是胺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的产物。有一氯胺(NH2Cl)、二氯胺(NHCl2)、三氯胺(NHCl3)三种,溶于水后会生成次氯酸。实际生产中采用按比例加入氯剂和氨或铵盐而生成氯胺。 氯胺在水中分解缓慢,能逐步释放出次氯酸,容易保证管网末端的余氯量,并且避免了自由余氯生产的较重的氯臭。很多大城市自来水厂采用氯胺消毒。 一般氨与氯的投入比例以1:4或小于1:4为宜。 (4)次氯酸钠。电解NaCl时,在阳极上放出氯气,在阴极上放出氢气。电解出的氯气和NaOH反应可生成NaOCl(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在水中解离成次氯酸,其杀菌能力较强,用于消毒后水质的净化,不增加水的硬度。但制备次氯酸钠耗电多,费用高。 (二)紫外线消毒1.原理紫外线是一种波长在1360~3900?的不可见的光线,其中波长小于2000A的称为真空紫外线,它很容易被空气吸收,实用价值不大;而波长在2500--2600 ?之间的则杀菌效率更高。 紫外线的杀菌原理在于:微生物受紫外线照射后,体内的核酸会因为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而改变自身的结构,如DNA断裂、DNA分子交联、胞嘧啶和尿嘧啶发生水合作用、出现腺嘧啶二聚体等,影响了嘌呤与嘧啶的正常配对,改变了DNA的生物活性,这些都破坏了核酸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了微生物的死亡。 紫外线对清洁透明的水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故可用于水的杀菌消毒。 2.杀菌装置目前多采用由可发射出波长为2537?的紫外线的低压汞灯和对紫外线透过率90%以上、污染系数小、耐高温的石英套管及外筒、电气设施等组成的装置。外筒一般由铝、镁合金及不锈钢等材料构成。圆筒内壁要求有很高的光洁度,对紫外线反射率达85%左右。 3.水质对紫外线杀菌消毒效果的影响紫外线穿透能力相对较弱,水中存在杂质且颜色较深、浊度较大时都会影响到紫外线的穿透能力,从而影响紫外线的杀菌相对效果。 紫外线消毒一般要求原水水质满足以下条件:色度低于15度,浊度小于5度,总铁含量低于0.3mg/mL,细菌数小于900个/mL。 4.使用紫外线杀菌器应注意的事项(1)原水流量的控制。在同一杀菌内,水质相同,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则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短,相应细菌被照射的机会越少,杀菌效果越差。 (2)紫外线灯周围介质温度的控制。当紫外线灯周围的介质温度很低时,会使辐射的能量降低,影响杀菌效果。一般要使灯管周围的温度保持在25--35℃左右,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紫外线灯的运营管理。紫外线杀菌灯在进行杀菌前应预热10—30min。应尽量减少灯的启闭次数,灯每开关一次将减少3h的寿命。另外,随着灯点燃时间的增加,灯的辐射能量也随之降低,杀菌效果下降。1000W紫外线灯点燃1000h时,其辐射能量将降低40%左右。 再者,要求电压稳定,波动范围不得超过额定电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