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乡土文化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淄川乡土文化研究

贝 丘 山 散 记 ? 高素继 韩其芳 ? 古代般阳地区处今淄博向斜地形中部,地层属华北型,地势由南而北逐降,自东南——西北,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分为褶皱、压性结构、扭性结构、张性结构等构造形式。贝丘山之构造属张性结构断层。石性为疏石。 贝丘山(今王母山),“一名邱山。县东北十五里,或云高齐以贝丘名县,盖取诸此”。(清本《淄川县志》)。此山主峰处今赵瓦、杨寨村东的孝妇河东岸,山体南北长有十公里,东西偏狭,南高北缓,为一冈岭,主峰高约150米。清末邑人高徽庆先生有诗《王母山》曰:“四面青山接碧天,杂花野树结良缘。仁人偏爱包藏大,莫将精光冲斗寒。”此尚“青山” 、“碧天” 、“杂花野树”,三国之时的高齐朝时代,当更青苍浑朴、天然毓秀,故在南北朝南北混战不断、更朝换代频繁之时,于公元420年,刘裕灭晋称帝,遂重命天下郡县,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便改原属齐郡之般阳县为贝丘县。自此,贝丘县名始且一直沿用了170年,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再改贝丘为淄川,衍今而未变,但却令小小的贝丘传之千载,与高山大川齐名称胜,也算吾邑一脉父亲山。 ? 贝丘山上的“石鼓” 在贝丘山的北段一高岗上,早年有一用本山石支起的“石鼓”,其形状如是:三块不规则的巨石,成三角形立于地面,其上放有一更大近于椭园形的石头,其顶部稍凸近平。据1938年一加拿大人、称明义士者(原名是孟席斯·詹姆斯·梅隆)考证记载:“石棚是由三个石柱,上盖顶石筑成,顶石又叫天井石,长1.8公尺,宽1.16公尺,厚88公分,柱高70公分,自地面至顶石上面1.80公尺。石棚在当地又名石鼓。”又据本文作者之一的高素继先生,于1957年来山上开石头时,看到的石鼓模样并无改变——石鼓肇造于何年何月?何人何工?作何而造?都无人知晓了。 据《山海经》载:“鼓”为一神名,为钟山山神之子:人面,兽身,后曾谋杀天神,被洗戳,它又变作一神鸟,鸣叫像鸿鸽,只要它一出现,便会发生大灾荒。再后,天帝知其能造灾,也就能祛灾,故罚它祛邪除灾之责,时时鸣叫,令人间视听,永远消灾平安。 1957年春,杨寨村有17名解放军战士从部队复员回乡。此时,刚农业合作化不久,杨寨的合作社叫“红旗高级社”,合作社积极发展生产,组织社员大搞工副业,五月,有十名复员军人在高素继的带领下,参加副业队,负责从王母山上采石,供给五O一厂作建筑用石。社里按石方数给社员记工分,每立方石头记工10分。当时,采石条件差,人工打炮眼,土制炸药炸山取石,为便捷省劲,大家就决定把“石鼓”炸碎作石料。当时,无人知悉“石鼓”的历史价值,只要省力挣工分就行。1957年初夏,他们在石鼓的上顶一平整处,打上炮眼,装上炸药,“咕咚”一声巨响,石鼓便随巨响崩裂、倒坍,成了一大堆乱石。据亲历者讲,整个石鼓约计有六七方料石,都拉给五O一厂垒了石墙——这就是“石鼓”的去向。历史文物被“历史”结果了,幸亏那个加拿大人有心,才留下那帧纸上石鼓,让我们永远的惋惜着,遐想着。 ? 王母山上的“王母娘娘庙” 在贝丘山的南段最高处,不知何年建了一座王母娘娘庙,应该也是在建了此庙后,贝丘山才改叫了王母山。王母娘娘庙不大,只有座北朝南的正殿三间,正殿东侧有两小间东屋,正南方较平坦,便建筑着一个戏台,供庙会时唱戏、祀神。紧靠东屋的北山墙下,山石缝中有一股清泉涌出,汩汩不歇,清清可人,山顶流碧,成庙中一景。庙院中松柏数株,石碑几通,述说着庙的历史。正殿虽不大,但其建筑特殊,拱顶有梁无杈手,起拱式屋面,券拱结合,片石、青瓦复盖,木制门窗,倒也结结实实。殿中墙上有画,是王母娘娘的神灵故事,虽花花绿绿,有神像端坐,却很庄严肃穆。庙中的神像,正中是仪态慈善的王母娘娘,站立两侧的是十二尊天仙神女,个个光丽天姿,蓬发华胜,楚楚打动善男信女们的隐恻之心。 因了王母娘娘庙,便有了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是王母山庙会。届时,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老老少少,便来看戏、买卖、趁热闹。山会上有卖吃卖玩的,有请来戏班唱戏的,有自来赶会说书的,玩杂耍的,还有遥远的塞北拉骆驼来凑热闹的,真是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王母娘娘亦古人传说的神仙中之西王母。西王母是“天上天下,五界十万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也” ,与一男神东王公共管“养育天地,陶钧万物” ,特别其住处种有使人长生不老的蟠桃,掌管着长生不死之药,这就特令人至尊至敬了——山上修寺庙,庙里供神像,像在神灵在,祐护一方生灵平安。王母山上的王母娘娘庙早已庙去神逝,但这方山川仍蓬蓬勃勃,更生辉煌。近年,王母山四周的乡民,在原王母殿上又盖屋三间,供起了新王母,呵护此山此民福寿平安。 ? 王母山下“千松岭” 王母山是“青山接碧天”,古庙伴石鼓,山上流清泉,山下淌孝水,名山沃土,稼穯无际,确是风水宝地。明朝万历间,一代名臣王象乾,文武兼备,极精堪舆学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