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DOC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

生態環境影響:解讀西北歷史變遷的新視野 ? 吳曉軍 ? 簡體轉載/article.php/8075 歷史學2006.2 ? ? ???提要:古代西北生態環境有利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其發展趨向寒冷、乾旱和荒漠化。西北歷史上農牧轉換是生態環境與社會變遷的核心問題,生態環境惡化使西北喪失曾擁有的全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造成經濟社會的逐漸衰落。反思歷史就要對古代西北農業開發及農耕文化進行辨證評價,探討如何將農業由歷史上人與自然對立的產物變為當代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 關鍵字:生態環境/西北歷史/農耕文化 歷史上西北地方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與社會變遷相互作用,並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研究西北生態環境與歷史演進的互動關係,對於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西北生態變遷及規律 ?歷史上西北生態環境變遷逐漸趨向惡化,以寒冷、乾旱、土地荒漠化和植被減少為特徵。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西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並對當代西北經濟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概括而言,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呈現以下發展態勢和規律: ???第一,西北地方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由史前時期良好的生態環境決定的。歷史上西北地方氣候溫暖濕潤,天然植被茂盛,特別是黃土高原屬於森林草原地帶①,極適宜于人類生存。如發現于甘肅省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陝西西安市的半坡遺址、甘肅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古人類文化遺存,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在西北興盛的歷史。人為因素主導下的生態環境惡化發生在農耕文化大規模興起之後。農耕文化發展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干擾性,最終引起生態環境中各個系統的變化和生態景觀的改變,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產生。而生態環境惡化又影響到人類發展,在兩者的相互影響和制約中,西北經濟、社會和文化經歷了由繁榮到衰落的變遷。 ???第二,歷史氣候變遷呈現出寒冷期和溫暖期週期性變化,並逐漸趨向寒冷。這種變化是全局性的,但對西北影響特別巨大。以物候特徵來說,在甘肅省合水縣馬蓮河畔發現了距今200萬年的“黃河象”化石②;在商朝武丁時期甲骨文中有在河南安陽一帶獲象的記錄③。此後,這種動物活動的地域不斷向南退縮,到現在亞洲象只生活在中國西南的西雙版納和東南亞、南亞地區。隋朝到唐中期以前的七、八世紀,在長安有種植梅、柑橘的記載,說明這個時期氣候仍然溫暖濕潤。到了明清時期,從相對意義上講則沒有溫暖期,與商、漢、唐相比較,明清最暖和時期的平均氣溫也是較低的④。近代西北氣候寒冷的特徵也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冬季。“蘭州近邊,冬月極寒”,黃河封凍,“人車行冰上,謂之冰橋”,從立冬十餘日始,至來春驚蟄、春分前後開,“歷年不差”。歷史上西北民眾喜旱煙與寒冷有關,因為夜間“水煙筒即吸即冰”,所以“用長杆旱煙,便無此患”⑤。 第三,西北地方水資源總量不斷減少,水環境逐漸惡化。歷史上西北地方水資源變化缺少詳細資料記錄,但是文獻資料仍然記載水資源減少和水環境惡化的狀況。中國歷史上人與自然關係第一次大規模的整合是大禹治水。當時中國北方遭到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大禹治水“原隰底績、至於豬野”、“導河積石、止于龍門”⑥。涉及到河西走廊和黃河上中游,而這些地方現在大多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很少發生大面積的洪水災害了。歷史上西北地方有許多湖泊,在黃河上中游幹支流上就有隴山上的弦蒲藪、六盤山以東的朝那湫池①(p.57)、陝西潼關的陽華和涇陽的漢河瓠口段⑦。現在黃河流域除青藏高原上的劄陵湖、鄂陵湖外,再沒有大的湖泊存在了。內陸河流域這種變遷更加明顯。史前時期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曾經是黃河左岸的一條大支流;黑河曾綿延流向黑龍江;疏勒河則向西流到了羅布泊,屬於塔里木河水系⑧。後來這三條大河不斷萎縮,在下游彙瀦成了面積廣闊的尾閭湖,如石羊河下游的豬野澤曾經長達120公裏,寬達60公里,黑河下游的居延海也十分遼闊。塔里木河和疏勒河彙瀦成浩淼無邊的羅布泊。自漢朝到當代,是西北湖泊急劇消亡的時期,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一個接一個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自上個世紀30年代起,祁連山冰川也普遍退縮⑦。總之,水資源減少成為引發西北生態環境與社會諸多問題的直接根源。 第四,乾旱及歷史上荒漠化發展,成為西北歷史生態環境惡化的典型特徵。西北氣候趨向寒冷和水資源的減少引發乾旱。先秦西北屬於雍州,《禹貢》記載當地“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⑥(p.200),意思是雍州土壤是黃土層,田第一等,可見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相當好。自秦漢至近代,西北的乾旱發生頻率越來越快(見表)⑨。美國著名學者唐納德·沃斯特認為:“從某些角度上說,旱災也是一種人為現象,或者至少是一個由於人類不明智的行為而極大地加劇了的問題,它使自然的週期迴圈轉入到人類的深深的悲劇之中。”⑩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生態惡化的事實。 ???乾旱缺水引發荒漠化和風沙災害,西元10世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