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1000问-生活科学技术文献.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针灸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 的 ? 针灸学是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运用针刺和艾灸 防治 疾病的一 门临床科学 。其 内容包括经络 、腧穴、刺灸法 以及临 床治疗等部分 。针灸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 的总称 ,其 历史渊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 原始社会 由于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极为恶劣 ,人们在生 产劳动时,身体常会碰到尖石或荆棘 ,甚至碰伤出血 ,或在制 造和使用石制工具 时,被石块、碎石击伤 ,人们 意外地发现 ,某 些原有 的病痛竟 因此而减轻或消失 。这些偶然 的经验促使人 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刺激身体 的某些体表部位 ,可 以收到医治 疾病 的效果 ,进而产生 了“以石治病 ”的观念 ,即用较锋利或有 刃的砭石剖开痈肿 ,排脓放血 ,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 以消除 病痛 ,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以来 ,考古工 作者 曾先后在各地发现 了形状各异、功用不同的砭石实物 ,后 世 的金属针具 以及现代 的不锈钢针都是在模仿砭石各种形状 的基础上 ,经不断改进发展而来 的。灸法 的产生是在人类学 会用火之后 ,且与寒冷 的自然条件有关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 在气候严寒或身体不适 、感觉寒冷时偎近火堆 以取暖 ,促进血 脉畅通 ,进而发现一些病证因此消失或缓解 。此后 ,人们有意 识地 以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 、砂土 ,或用烤热的植物茎 叶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 ,治疗因受凉引起的腹胀 、腹痛及寒 湿疼痛 ,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 ,经后世改进 ,采用某些物质做 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 ,而艾叶以其易燃、芳香、遍地 生长和易于加工贮存等特点,被用作主要的灸治材料 。 第 2 页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记载于现存最 早 的中医学经典之作 《内经》当中,内容涉及经络学、腧穴学、刺 灸法、针灸治疗理论。其后 出现 的 《难经》进一步完善了奇经八 脉的理论 ,丰富了十五别络和十二原穴 的内容 ,提出了八会穴 的概念,并对 《内经》中的取穴原则和操作手法进行 了改进 。晋 代皇甫谧撰著的 《针灸甲乙经》是继 《内经》、《难经》之后对针灸 学的又一次系统整理和总结,把针灸治疗和脏腑经络 的生理病 理紧密结合起来 ,对腧穴部位 、腧穴总数、针灸操作方法和临 证治疗等方面都作 了较系统 的论述 ,为针灸学成为一 门独立 的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 。至唐代 ,甄权修 《明堂 图》,是继皇甫 谧之后第二次对穴位进行厘定;孙思邈创奇穴、阿是穴 ;王焘 推崇灸法 ,为重灸轻针派 的鼻祖 。北宋王惟一第三次厘定穴 位 ,使之更趋系统和完善 ,同时他创制 了第一个针灸铜人 ,作 为针灸教学和考试 的工具 。元代滑寿提 出了 “十 四经 ”的概 念 ,金代窦杰阐释 了针刺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关系 。此外,宋金 元时期 ,子午流注取穴法正式确立 ,针刺手法 由简到繁 ,由单 式到综合 ,有了很大进展 ;灸法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施 灸手法和材料 日趋多样化 ,还产生了温补派、攻泻派 、综合派 等不 同的学术流派 。明代是针灸学发展 的集大成时期 ,针灸 著作数量大增 ,多为汇集前人的论述 ,以歌赋形式成书,最为 突出的是杨继洲的 《针灸大成》一书,不仅总结了以前的针灸 学成就 ,而且发展了透穴针治法 ,提出确定灸治壮数 的原则, 影 响深远 。清代 ,由于统治者 的排斥 ,针灸学 的发展步履艰 难 ,但针灸理论和临床知识仍在 民间流传 、应用 ,积累了新的 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 ,针灸学蓬勃发展 ,在针灸教 育 、临床治疗 、文献研究及实验研 究方面都取得 了可喜 的成 绩 。同时,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展 ,针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医 第 3 页 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形成了学习和研究针灸的热潮。 针灸有哪些功能特点? 针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是如何对疾病起到 治疗作用的呢?这要从针灸的功能特点谈起。 首先,让我们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 。根据长期的医疗实 践,总结出针灸的三大功能是协调阴阳、扶正祛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