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应用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作者:王金亮,姚金坤,王桂玲 【关键词】 脊椎   [摘要] 目的:探讨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脊椎转移瘤常呈多锥体受累、多呈跳跃性分布、胸椎及腰椎多发、受累椎体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低或高低混杂信号、常侵及附件、可合并压缩骨折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椎间盘无异常。结论:诊断脊椎转移瘤MR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 脊椎;转移瘤;磁共振成像   脊椎转移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MRI较传统X光片及CT而言,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无骨性伪影,可多方位成像,且能敏感的显示骨髓成分,在诊断脊椎转移瘤方面具有特征性表现。本文通过回顾分析一组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3例,其中男48例,女25例,年龄18岁~88岁,平均年龄56岁。73例脊椎转移瘤原发肿瘤分别是肺癌31例,乳腺癌13例,前列腺癌8例,肝癌6例,鼻咽癌5例,胃癌与直肠癌各2例,其他种类肿瘤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43例为剧痛,21例有感觉及运动障碍。   1.2 检查方法 使用日立MRP-7000AD 0.3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颈椎采用颈部专用线圈,胸、腰椎采用正交体部线圈,常规行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2WI。扫描参数:SE序列T1WI(TR/TE=510 ms/25 ms)、FSE序列T2WI(TR/TE/ETL=4 000 ms/117 ms/8),GR序列T2WI(TR/TE/FA=700 ms/35 ms/30°),层厚5 mm,矩阵192×256,激励次数4次。   2 结果   73例转移瘤中多发椎体转移66例,单椎体转移7例。共累及277个椎体,分布为:颈椎38个,胸椎132个,腰椎94个,骶椎13例。在T1加权像,受累椎体呈长T1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表现比较复杂,受累椎体呈高、低、等信号和高低混杂信号。受累椎体呈跳跃性分布42例,表现为不相邻或不同部位的椎体受累。有35例44个椎体发生形态改变,表现为前窄后宽的“楔形”、后窄前宽的“倒楔形”及向周围膨隆的”盘状”改变,部分椎体压迫硬膜囊引起椎管狭窄。47例侵及椎体附件,表现为信号异常,形态改变。24例有椎旁软组织肿块,并有12例侵及椎管压迫脊髓。73例中未发现椎间盘破坏的异常信号。   3 讨论   3.1 脊椎转移瘤的病理基础 脊椎转移瘤的发病率很高,这与脊椎富含红骨髓及脊椎静脉系统的特点有关。椎体内红骨髓毛细血管网能提供适合肿瘤栓子生长的条件,所以富含红骨髓的脊椎成为转移瘤的好发部位。脊椎静脉丛无静脉瓣,胸腔、腹腔、盆腔及静脉瓣少的四肢静脉与脊椎静脉在每一个脊椎上相交通。此静脉系统内血流缓慢,时有逆流,由咳嗽、喷嚏及肌肉牵拉等使胸、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可使胸、腹腔内静脉中的瘤栓进入椎静脉系统,直接转移至脊椎[1]。瘤栓进入椎体后,首先浸润骨髓的脂肪细胞,进一步才累及骨皮质及附件。   3.2 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   3.2.1 分布及特点 脊椎转移瘤以胸椎多见,腰椎次之,颈椎及骶椎较少,这与红骨髓的分布有关。受累椎体以多发为主,且呈跳跃性分布。这是脊椎转移瘤具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3.2.2 椎体信号改变 病变椎体在T1WI均表现为低信号,这是由于骨髓被肿瘤组织替代,T1弛豫时间变长所致。而在T2WI病变信号变化较复杂,根据转移瘤类型不同呈高、低和混杂信号。一般认为[2],溶骨性转移为高信号,成骨性转移为低信号,混杂信号则为混合型转移的表现。   3.2.3 附件破坏 附件脂肪含量比椎体更多,椎体破坏伴附件受累,约83%[3]是由转移瘤所致,而良性病变一般不累及附件[4],所以附件改变是诊断转移瘤的重要依据。    3.2.3 椎体及附件形态改变 椎体骨质破坏常伴病理性骨折,呈“楔状”或“盘状”改变。受累椎体附件一般表现为骨质破坏和异常增大。   3.2.4 椎旁肿块 转移瘤可伴发椎旁肿块,表现为与椎体信号相似的软组织块影与椎体相连,致使椎间孔脂肪变形、脊神经受压、椎旁血管移位或包埋。   3.2.5 椎管受累 主要表现为压缩椎体后突,椎管壁破坏,椎管变形和硬膜外肿块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外脂肪受压变形、消失。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闭塞,脊髓受压移位。   3.2.6 椎间盘回避现象 脊椎转移瘤一般不侵及椎间盘,这是脊椎转移瘤的典型表现[5],可与骨髓瘤、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3.3 脊椎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主要方法,常规X线平片分辨率较低,对脊椎转移瘤不敏感,常要到骨质改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