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功能外周性调节机制临床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机体功能外周性调节机制临床认识

机体功能外周性调节机制临床认识  【摘要】 目的 在治疗慢性痛症等常见病的临床工作中探讨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并做初步评述。方法 西医学与中医学并重,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并重,直接实践与参阅资料并重,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鉴别。结果 许多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均有外周性调节机制的参与。结论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和中枢性调节机制相辅组成,完善了机体的调节机构,良好地适应内外环境多变的各种动因。 【关键词】 中枢性调节;外周性调节;中医经络系统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eriphe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rganism function and make preliminary comments dur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n chronic pain syndrome and other common diseases.Methods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comparative discrimination using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dicine treatment and physical treatment,direct practice and material reference.Results The periphe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participates in many treatment and recovery effects.Conclusion The periphe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the centr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rganism function are complement each other.They improv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organism and adapt various changeable factor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entral regulatory;peripheral regulato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 system 现代医学对机体功能的中枢性调节研究很深入,包括神经中枢系统、心脏血管调控活动、内分泌的负反馈机制等[1]。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许多的外周性调节活动,它们和中枢性调节活动相辅相成,完善了机体的复杂调节控制系统,很值得研究讨论。 临床运用外周性调节机制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方法很多,大致以下三个途径看得比较清楚:(1)物理疗法;(2)针灸疗法;(3)中西医结合性的局部治疗法。多种热疗法如:红外线、温泉水浴,温热因子均可能通过轴突反射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这是物理疗法的例证。针灸疗法和经络——穴位的机制研究例证认为排除了神经中枢的作用,经络现象仍能够出现[2]。 本文是表达在治疗慢性疼痛病和Ⅰ期高血压病等常见病的工作中,采用物理疗法和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方法观察到的,以外周性机制为主的调节活动。 以下临床征象显示外周性调节活动及其网络特点: (1)稳态调节特征,或称双向调节特征。采用阻抗式血流图观察到磁疗和针刺方法可以缓解小血管痉挛,也可以提高低幅波小血管活动的张力。紫外线治疗既可以使胃酸过高的病人趋向正常,也可使低酸病人趋向正常(丁钧理疗学)。 (2)远程调节和局所调节的效应。一位住院期间的肺结核病人,发生子宫功能性出血,予以乳腺区太阳灯照射,获得明显疗效。针灸治疗有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如:面神经麻痹选用合谷穴并面部穴位,效果为好。   (3)即时效应与延迟效应。在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治疗中可以观察到颈肩区疼痛病人的即时的缓解疼痛的作用和延后的缓解上肢发麻等效应。 (4)组群协同特征。为治疗血管性头痛,需在肩胛内角区、锁骨下缘中区、枕骨粗隆外侧区、乳突区及剑突区等各部位进行治疗。对于慢性病症往往难以某一区或某一点治愈,而对不同的病症选配不同组群的治疗区,则收到良好效果。 (5)相关连的病痛和治疗的泛化效应。颈椎综合征与慢性咽炎相关[3],采用上述的玻璃酸酶方法治疗时,二者同步好转。 (6)68例低热患者的体温调节效应。对无名低热患者及药物注射低热反应者——均有慢性咽炎,大部分体温在37.1℃~38℃,采用玻璃酸酶[4]方法,在胸椎1、5、7棘突区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 (7)31例Ⅰ期高血压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