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具情境感知式户外生态教学系统之规划与设计.PDF
具情境感知式戶外生態教學系統之規劃與設計
* **
蕭顯勝、 馮瑞婷
*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教授
**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生
壹、 前言
近年來,無所不在學習(U-Learning )在各國被大力推行,舉凡韓國在2004
年提出的IT839 計畫、日本於2005 年開始施行的U-Japan 計畫,到行政院今年
所提出的U-Taiwan 計畫,都以無線通訊及行動裝置應用等科技融入生活情境學
習為主,將原本有線式網路環境擴展到無線電信環境,未來在無線傳輸技術上與
各項無線裝置的應用也將更為多元化。無所不在學習的無線學習環境之所以受到
重視,主要是能提供學習者適時、適地且適合的學習,以輕便的行動裝置透過無
線網路,營造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Pownell and Bailey, 2001 )。無所不在學習應
用於教學上,可藉由無線通訊的定位技術,讓數位學習系統更了解學習者在當
時、當地的學習行為,不僅讓學習者可以臨場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效果,也能應用
行動裝置輔助教學(黃國禎、邱瓊慧,2005 )。
「無所不在」的主要訴求是強調在適時、適地,提供適合的教材。為達到適
時適地提供學生學習的輔助,在學習環境中的感知能力就來得格外重要。情境感
知(Context Awareness )的觀念最早由美國國防部提出,主要是運用GPS 定位技
術進行位置的運算後,提供相關的資訊。Dey Abowd 在 1999 年的研究指出,
所謂情境感知的技術就是依情境中任何地方的使用者提供與任務需求有關的信
息或服務。Schilit Theimer (1994)的研究表示,情境感知主要將使用者所需
資訊,依使用者當時所處之地理環境透過輔助行動載具或是感應器協助,給予使
用者適切的資訊。情境感知運用三種重要內涵:一是微運算(micro-computing )
或普及運算(Pervasive Computing )、二是使用者介面設計(User interface
design )、三是無所不在通訊網路(Ubiquitou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情境感
知的任務在於將環境智慧融入生活的情境中,期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
設備(anytime 、anywhere 、any devices )取得資訊並進行回應,以各種運算裝置
與網路技術的整合,達到無所不在的境界(資策會,2005 )。運用無線網路的環
境來進行情境感知,擺脫有線環境的空間限制,使用者位置不被侷限,更可以營
造無所不在的環境。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建置具有情境感知之生態教學系統,輔助學生進行戶外生
態教學活動,分析學生所處環境之生態於時節中生長的情況,適時提供學生當地
相關教學內容,期能提升學生在戶外生態教學的學習成效。其次,情境感知式生
態教學系統將融入流水式學習法,透過流水學習法的四個階段:喚醒熱忱、集中
28
注意力、直接體驗、分享啟示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順序有如流水般的順
暢,在自然環境中藉由親身的自然體驗,獲得對環境的敏感度與較高的注意力,
進而提升學生對於環境的認知程度。
貳、 文獻探討
一、 無所不在學習
資策會(2005 )的報告中指出,所謂的「無所不在」(Ubiquitous )表示隨
時隨地都可利用電腦或終端設備與網路連接,實現任何地方都可連結的資訊社
會。表示未來的資通訊技術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可利用,
並具備以下三項特色,包括:
(一)運算裝置將嵌入到人們每天生活中的每個物件與地方。
(二)未來的運算裝置將更具備智慧型介面,讓人們在使用上更加簡單與易
於使用。
(三)透過各項運算裝置連接到通訊網路,將使得人們可在任何地點與時間
存取所需資訊。
無所不在學習因為具有可移動的特性,不受到傳統桌上型電腦固定環境的限
制,在學習上更能做到隨時隨地。而可攜帶式的無所不在學習裝置及無線網路環
境,讓資訊變得隨手可得,成就隨處可學的學習環境(Sharples, 2000 )。
Chang, S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