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历史资料研究古代气候变化对粮食收成的作用.doc
基于历史资料研究古代气候变化对粮食收成的作用
认识过去气候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过程、人类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机理,可以为应对当前及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提供历史借鉴(PAGES,2009)。近年来该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基于高分辨率古气候和历史气候重建结果,通过与人类历史文化代用序列对比,探讨了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变化、人口数量增减与迁徙、疾病传播与人类健康、人类聚落进退、社会动乱及古文明兴衰等(许靖华,1998;章典等,2004;ZhangD等,2006,2007;ZhangP等,2008;Haug等,2003;Lee等,2008;Fan,2010),证实了气候变化是人类文明兴衰的背景,并指出气候-生态-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和反馈机制,是气候影响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途径。
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是理解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过程和机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定量的农业生产序列的欠缺,导致缺少对于驱动和结果之间的关键环节的探讨,因此难以从过程-机理上理解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诸如季风能否吹垮唐朝等关于气候变化对历史影响的不同观点和争论(Yancheva等,2007;张德二,200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均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位于东部的季风气候区,有限的热量条件和高降水变率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导致中国粮食收成或丰或歉,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粮食丰歉作为粮食安全的基础,则会进一步影响到人口增减、经济盛衰和社会稳定。在中国古代,认为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五谷丰登才有国泰民安.因此,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在我国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一直受到高度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成果揭示出作物生长季长度及种植制度(竺可桢,1973;邹逸麟,1995;倪根金,1988)、作物产量(张家诚,1982;龚高法等,1983;郑斯中,1983)、作物与宜农土地分布(张养才,1982;倪根金,1988;方修琦,1999)等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关系紧密。
由于中国古代粮食产量的记载零散见于历史文献中,缺乏系统而准确的连续定量统计数据,从时间分辨率上,难以满足长序列和高分辨率重建的要求,因此,尚缺少过去农业丰歉序列的重建。已有关于产量及丰歉的研究结果(余也非,1980;吴慧,1985;吴存浩,1996),主要是某几个朝代或某一时期的产量折算值,但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反映粮食作物相对产量的作物收成成数数据,主要出现在清代档案记录中,该量化资料连续、准确,而根据收成成数重建的序列,主要集中在清朝以来(葛全胜和王维强,1992;王铮等,1995;郝志新等,2003),但是时段较短,不足以完成更长期的序列重建。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有长期连续的、丰富的历史文献记录,中国文字词汇丰富,不同词汇语义有明确的差别,能够体现出程度、范围的差别,被国际上公认是重建历史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源,在基于历史文字描述重建中国过去气候(冬季温度和干湿指数等)变化序列方面已有成功的案例和经验(竺可桢,1973;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81;Zhang,1988;Ge等,2003;Zheng等,2006),证明了用文字记录重建历史气候变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同样有大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记录,历史气候变化重建方面的成果为重建古代中国农业丰歉序列提供了借鉴。本论文拟通过搜集整理《二十四史》(许嘉璐和安平秋,2004)中关于农业丰歉的描述词汇,并将其分级量化,重建西汉至五代(206BC~960AD)10年分辨率的农业丰歉序列,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丰歉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取西汉至五代时期(206BC~960AD)为研究时段。该时期农耕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的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邹逸麟,2007;韩茂莉,2012)(图1),作物种植品种及熟制相对单一,社会反馈调节机制相较简单,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较高。另外,206BC~960AD的1166年间,经历了210BC~180AD(两汉暖期)、541AD~810AD(隋唐暖期)两个相对温暖期,以及181AD~540AD,811AD~930AD两个相对寒冷期(郑景云等,2010)。该时段的农业丰歉序列重建结果有助于对比分析不同冷暖阶段气候变化影响的差异。
图1
1.1 农业丰歉历史记录
本研究借鉴历史气候变化重建(竺可桢,1973;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81;Zhang,1988;Ge等,2003;Zheng等,2006)的成功经验,将历史文献资料中的农业丰歉文字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代用指标。其中,可供直接选用的量化记录主要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