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礼俗文化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筷子礼俗文化研究 1、相关定义 1.1、相关概念的界定 婚姻本身表达了一种文化,是婚姻双方所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从古至 第一章导论 今中国婚姻双方共同信守的规范和准则便是历史长河中发展变迁的婚姻礼俗。 芬兰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E.A.Westermarch)在《人类婚姻史》中说:”婚姻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很可能是从一种原始习俗发展而成的。” “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中国最早的婚姻则是和嫁娶这一习俗紧密相连的。 根据郑玄《礼记 经解》的解释:”婿曰昏,妻曰姻”,婚姻旨在夫妇两人的关 系。而在中国长久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婚姻双方联姻,主要目的是”合两姓之 好”,婚姻旨在夫妇两人宗族的发展。《尔雅》解释:”女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 姻,妇之父为昏”,婚姻则旨在夫妇二人的父母。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也有了 越来越多的内涵,也受到越来越多礼俗的制约。 《礼记 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由此而言,”礼”在最初制 定时是从对婚姻的关注开始的,强调人类的婚姻嫁娶必须在一定得规则下进行, 正所谓”夫昏礼,万事之始也。”《白虎通》中也记载:”人承天地,施阴阳, 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俗”,《说文》解释:”俗,习也。”“礼” 与”俗”最早合为一词见于《周礼 天官 大宰》:”礼俗以驭其民。”“礼俗” 两个字合称,不仅包括仪礼制度,也包括民间风俗,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人们 某些生活习惯约定则成”俗”,这些”俗”被统治者作为政治手段以礼法制度的 形式确定下来就成了”礼”,台湾学者蓝吉富、刘增贵在《敬天与亲人》的导言 中写道:”套用西方人类学者的概念,礼可说是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俗则是民间 的小传统,二者相互依存,可以交流、融合在一起,二者有时很难区分清楚, 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便是对二者关系的最好说明。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礼俗制度化和礼制民俗化的情况,都是较为多间的, 所以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政府制定礼制需要采民俗,观民风,并加以适当洗 手,礼制制定以后,又要通过教化和统治者的垂范,化礼制为礼俗,这事实上 也是礼的深化。”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礼与俗的区别和联系。 美满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美满幸福的婚姻,为此,人们”求仙择偶, 绵代斯慎”,用谨慎的态度择定婚姻,举行婚礼,是每个时代不成文的民俗。本 (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明第一卷,李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34一34. 周礼仪礼礼记[明.长沙:岳麓书院,1989:536一536. 周礼仪礼礼记[川.长沙:岳麓书院,1989:536一546. 班固.白虎通义 嫁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0一60. 蓝吉富、刘增贵主编.敬天与亲人[明.台湾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2一3. 安徽省界首市西城区婚姻礼俗与文化内涵 文即是将婚姻所体现的各种礼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 献搜集等方法,对安徽省界首市的婚姻礼俗进行民俗学分析解读,并发现其意 义。 第二章中国婚姻礼俗综述与安徽省界首市西城区文化生态环境概述 第二章中国婚姻礼俗综述与安徽省界首市 西城区文化生态环境概述 1.2、玉的定义 先对玉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先秦典籍及历代正史、稗 史、笔记、方志中对玉都不乏记述,有些著作甚至对其用途、形制有明确的规定 和诠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玉的定义,指出玉即”石之 美”者,它本身包含有”五德”。所谓”石之美”,是指玉的材质比一般用于制作 生产工具的石料美丽。这一说法,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石玉器的情况相吻 合。可以说,这是总结了前人流传有绪的感性认识并加以条理化、概念化所得出 的结论。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认为,”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 3 杨伯达:《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 1998 年 8 月版。第 1 页。 4 费孝通:《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燕京学报 新十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7 页。 7 年前的文化聚落,被称为”华夏第一文化聚落”。和这个古老部落同时浮现出来的 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玉器,这些玉器主要是装饰品,制作简单,是一种准 平民化的装饰,实用工具非常少见。从兴隆洼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玉器 加工已经初具形态。考古证明,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玉器发展 非常缓慢。到了距今 5500 年的时候,玉器的发展似乎突然爆发了,人们发现在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竟然都有玉器出土。 玉器诞生之初,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 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 生产或战争。新石器时代早期处于氏族社会原始共产阶段,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 等,对玉器的占有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