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宗教财产权地法律保护.doc

  1. 1、本文档共2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我国宗教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1、相关定义 1.1、商标使用的概念 2.2.1 立法上的含义2.2.1 立法上的含义 立法上,包括《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巴黎公约)和《TRIPS 协议》等国际条约在内, 都没有从正面定义过”商标使用”,而是直接将之用于具体的场合。德、美、英、法等国立法 也都采用了列举的方式。我国台湾地区则试图从正面定义该概念,其 2002 年修订的《商标法》 第 6 条规定:”本法所称商标之使用,系指为行销之目的,将商标用于商品或其包装、容器、标 〔美〕阿瑟 R 米勒,迈克 H 戴维斯.知识产权法[M].周林,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73.转引自彭学龙.商 标显著性新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2):64. 第一含义也就是该符号在原有符号体系之下的本来意义,这也是所有该符号体系之下的人的理解倾向,即对 于某一表征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来理解其第一含义,也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为什么商标来 源于非商标符号而其归宿也是非商标符号——当商标第二含义消失时,商标表征符将以仅有的第一含义而回归 原有符号系统。 如《巴黎公约》第 5 条(C)、第 5 条之三、第 6 条之二、三、七,以及《TRIPS》第 16 条、19 条、20 条、 24 条、30 条等都只在具体情况下规定对商标使用的规制,包括商标维持层面的使用和注册阻碍层面的使用等 。 ? 10 ? 帖、说明书,价目表或其他类似对象上,而持有、陈列或散布。商标于电视、广播、新闻纸类 广告或参加展览会展示以促销其商品者,视为使用。”该立法概念强调了商标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即只有在”行销”目的下的特定行为才称为商标使用,强调商标使用的商业性。我国《商标法 实施条例》采用的也是列举方式,该法第 3 条对”商标使用”作了总体规定。具体语境下商标 使用的方式和内涵并不相同,如我国《商标法》就有三处不同的”使用”:包括第 31 条规定的 “已经使用”中的”使用”,第 44 条第 4 项所指的”三年不使用”中的”使用”以及第 52 条第 1 项”侵权使用”中的”使用”。这三处”使用”所要求的手段和程度是不同的,其中第 44 条 的使用要求最低,而第 52 条中的要求最高。 1.2、财产权概念 在早期经济学中,一般指人身以外、能够为人所支 配,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需要的物质对象。从物质对象这一层 面理解,应当并不包括无形财产在内。法律现实主义者认为财产权是权 利关系束,科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认为,财产权是个人对资源特 定用益权的集合而不仅是特定物的对世权。在市场经济得到繁荣和发展 同时,制度经济学家认为,”财产”的核心是”权利”,而不是物,财产 首先表现为一种法律制度,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权利即财产,物仅是权 利指向的对象,离开权利本身,物本身毫无意义。在法学领域,法律意 义上的”财产”比经济学”财产”范围要小,《法学大辞典》解释:”财 产:1、有货币价值的物权客体,即有体物。2、对物的所有权。某物归 属某人所有即被视为某财产。3、具有货币价值的有体物和对财物的权利 ,该理论认为,法律不足建认在正式的规则或原则的墓础之I 公共政策的,J法裁决之仁。该理论盛行于20世纪初。 !(lJ是赵认在体现社会利益和 [1]《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3页。 [2]参见施启扬《民法总论》,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173页。 [3]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看版第1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页。[1]转引自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2]佟柔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9页。 [3]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4]参见Bryan A.Garner(editor),Black’s Law Dictionary(7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9),P1222。[1]转引自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2]转引自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3]参见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2页。 [4]Vinding Cruse,the Right of Property,P122。[1]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2]转引自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